还记得去年这时,为了让自己能在接下来最终轮的面试可以放轻松,提前2小时来到Ciso公司总部附近的星巴克坐着准备面试回答,在此之前我冲进图书馆把“项目管理”下一栏书目一通乱啃,又因为全程要跟美国面试官全程讲英语,把英语版的书也啃掉,尽管得知自己进入最终轮资格不过三天时间。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除了我讲的英语美国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之外,一个台湾人面试官截断了我的讲话,并抛来一个问题:“昇宏,你一直在提“成长”两个字,那么对你来说,成长究竟是什么?”一听没有反应过来,就回答了非常含糊的答案,至少是连我自己都不太信的答案。
关于这次面试实际已经过去整整一年,那时没有成功进入Ciso实习,但“成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却一直折磨着我。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深陷学习的焦虑。知识变现的时代造就了许多“知识网红”,界内流传一句话“虽然说是知识变现的时代,但年轻人和以往没什么两样,因为他们总要买点什么,为知识付费似乎更加能欺骗自己,因为他们误以为“购买”知识等于“拥有”知识。”
1.反馈
因为我知道这么久下来处在平台期没有进步,是因为我没能得到反馈,我很需要一点反馈,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每天都很期待看到自己上榜,看到专员和大副的一些反馈,就算是一两句话也足够,现在知识变现,很多社群“挂羊头卖狗肉”,只要你交费了,根本不管你,唯利是图的典型短期功利主义者,一锤子买卖。相比之下,孤阅在“把每个人当成目的”这一理念做得实在很好,怪不得郭德纲就说“不是我相声好,都是同行衬托出来的。”
正因为有反馈了,我才会绞尽脑汁去写阅读记录,而且看到反馈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写的东西”会有人看,这一点对于提高信心来说多么重要。因为自从去年我就开始完全脱产,没有去实习工作,忙着备考雅思,准备出国留学,可以说自己出国留学这一举动,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消化孤阅的课程。这么一来,我时间非常非常充裕,但是时间充裕又会有其他问题——“怎么体现自己真的在进步呢?”
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句话是我去年实习时候,领导反复叮嘱我写投资报告必须要贯彻下来的理念,其实换到学习当中也是如此。孤阅战法俨然成为我生命不可缺失的部分,现在看任何一本书早已养成习惯,先看目录并建立checklist,对着思考当中的联系,提出几个问题,并且写下来,写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以有相关联的,就在不停地Ask why的过程中,我会把自己的假设说出来,然后再翻开书本,结果很容易发现这么读书,效率高达不知道多万级别,有时候自己的假设是A,但是作者给到的是B,这种AB差异就像着我和作者面对面坐下来,促膝长谈。当然,有时候会达成观点一致,握手言和,有时候会争执不下,互相说服不了对方。
是啊,这样读书,想不读完读下都难吧。读书笔记将回答的问题和反思都是非常多的多,我在读的过程当中,联想到了很多自己本专业经济学的知识, 真正了解到了什么叫“知识爆炸”。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的确有很多主线的,我相信有一点主线必定是和“人口”相关,必定和“经济”相关,相关的有多,但至少我找到了一条最相关的主线,“I get what I want”。听说孤阅要开经济学课,我双手双脚投票赞同。
3.践行,必须要践行
前面提到,我有很深的学习焦虑,我认为这是“完美主义”的另一个表现。阅读训练营里面有一天是专门在说这个问题的,我一直拒斥“完美主义”,正如船长多次打脸“完美主义必死”。完美主义的念头是想要一次性做完所有,并且这个“所有”必须是完美的,但真正的悖论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能够一次到位且要必须完美”。于是,这样的潜意识念头成了一种借口,成了自己不愿去践行的借口。更多时候我认为是一种懒。懒惰的本质是恐惧,不愿意改变的勤奋也是懒惰,是对改变的恐惧。
一个好的方法论,将成为使我重生,举个类比,就是给个人操作系统换了高级CPU。但因为没有真真正正地给践行出来,都不能算是完完全全会,或者干脆这么说,只有你真正做到了,你才会真正地相信,就算你听一万个道理,没能把其中之一给践行出来,永远是一场空,就像部分男人对女人的承诺,常常都是没能兑现的空头支票。
对checklist 的理解,比如说对思维导图的理解。阅读时候,向自己提问是贯彻始终的,每次提问问题都不能丢,人可死问题不可丢,甚至屡次提问题,屡次都发现还可以再细化,细化到自己足够驾驭。
其次是checklist,checklist是孤阅做好喂到嘴里的,但checklist可以作为一个标杆,这个标杆不是常听到的“你有什么梦想”这个大标杆,是很小很小的标杆,功能一是进度条,让自己知道处在什么位置,即便像打酱油的小孩被花丛吸引还是可以知道那条通往酱油店的路,功能二是可以作为自己知识打包的对标,即别人打包和自己打包的效果对比,就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差的地方在哪里,甚至可以把checklist中打包的还不够好,换走!这么做的理由是“训练自己可以给知识打包的能力”。
到思维导图部分。我对“思维导图”这个概念一直有错误的认知,以前认为的是“标题,小标题,然后知识打包,进而是一些总结性解释”,但实际上我观察了船长怎么做之后,才知道“思维导图”可以结合“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简单地说,就是拿出一张白纸,想象自己准备要给其他人讲课,如果能够顺利完整地讲下来,说明这部分没问题,如果不能,而且在某个地方卡了,赶紧回去给自己补课,补好再来一遍直到完整顺利地讲下来(这也说明了“重复”与“回顾”是多么重要的学习习惯!),所以,思维导图就是在读完书之后,Keyword再也不是一个keyword,它代表了很多很多东西,在Keyword与keyword之间的串联的那根线,不是线,而是自己不停演绎,用口说的一大串内容,这有点像三文治。读书,就是吃掉最重要的精华是里面的肉,等到再饿时候,拿出两片面包就能想起中间有一块美味极了的肉。思维导图,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图,而是一个经由自己思考,进行paraphase组装过后的武器。
所以经过这一段日子学习,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改进自己学习机制,并且在自己思考过后终于完成了一个逻辑闭环,就是任何方法论少不了打磨,打磨的办法跟写作相关。持续写作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持续写作的路径是个人读书笔记-微博-微信。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每次写作实际是在“挖坑”,每次挖过的坑,即写过的文章,当你碰到一个本来想要表达的却无法表达的,于是敏感地发现直接拿来用,在践行起来的确是不太完全一样,但还是有用的,反而是一种修正,这让我想起生物实验里的“假设,实验,结论”,写一遍文章我认为是给出一个假设,无论这个假设多么离谱,但是要有下一步的践行,去修正这个离谱假设,逐渐尝试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我只觉得,这很好玩。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每一环都离不开践行。也是给自己一个惊喜吧。
话说回来,我现在挺想打回一个电话给党是的ciso 的HR,我会这么说:“成长啊,我先告诉你听成长不是什么吧。成长不是一个瞬间就能完成的事情,成长也不像是手到擒来想想就有的事情”
深吸一口气,淡定地望着HR的眼睛说,“成长,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即使拼了命,也要耐心地等待,只要开始去做,不断地做,总是会有进步,做了很久,做了很多,进步总是可以惊人地大,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翻天覆地的成长,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到来。”
“不管成长是熬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有一点很肯定。”
这时候,HR眉头一挑,立马追问“肯定的那一点是什么?”
“敢于知道,因为真理使你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