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上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许诺与学生同读《儒林外史》,同写读后感。事后想想又后悔不及,觉得是多此一举。但话已出口收不回来了,只有硬着头皮上。
之前《儒林外史》不在必读书目单内,所以只走马观花,大略翻翻,故事情节记得不清楚,连人物也还没有厘清。况且对清朝的儒林知识,风俗民情都不熟悉,所以阅读有障碍,理解有难度,也就没有多少主动阅读的愿望。现在儒林外史划到了新教材的必读书目范围内,所以逼得我不得不埋头再读。
首先觉得杜少卿甚是可爱。生于世家,长于豪富,腹有诗书,文采卓然。然而能不慕荣华,不羡富贵,慷慨仗义,醉心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尤其能执老妻之手,春赏花秋赏月,是当时难得的清流,彼时,嫁人当嫁杜少卿。当然如果生的儿子像少卿的性格,那估计不被活活气死,晚年也会被一起活活饿死。正如文中借他人之口所说“不可学天长杜仪”。少卿是世俗之外的人,仙气飘飘。
再读觉得文中的马二先生更接地气。马二先生是科举制度的拥趸,第十三回中马二先生劝蘧公孙“做举业”,言之凿凿。列举了孔子,孟子,公孙弘,董仲舒等人的主动入世以及唐朝宋朝的科举。其实中国2000多年来的孔孟之道正是入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马二先生的想法正是当时绝大部分读书人的想法,学成一番本领,货于帝王家,为国家建功立业,也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不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吗?有考证说杜少卿是吴敬梓先生的自况,少卿是自由自在豪爽随性之人,他是不受官场约束的出世之人。而马二先生是渴望入世成就功名的人。客观的说,他们的想法是相悖的。但读关于马二先生的文章段落,觉得作者吴敬梓老先生对于马二先生是带着敬意来刻画的。
关于举业,马纯上先生有相当高的水平,他是文章选家,八股文做得特别纯熟。但他并没有像周进、范进一样痴迷于八股,把自己弄得疯疯癫癫。马二先生是淳朴的、善良的,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傻气的人。
文章写到几处马二先生帮助别人的事例,其无私着实令人感动。
第一次是仗义疏财帮助蘧公孙避免官司,并且不求回报。他的帮助基本上是倾其所有。
第二次是给老骗子洪憨仙送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03959/3deb8299a5aba48e.jpg)
如果洪憨仙不死,骗胡三公子的事情成功,那么一旦事发,马二先生作为担保人难免要受到牵连。但最终马二先生觉得洪憨仙并没有亏负他什么反而感激他,并把银子又拿出来为洪憨仙送丧,余下的给洪憨仙的子、侄、婿做了盘程。和马二先生帮助的另一个人匡迥相比,马二的人格简直闪耀着神性的光辉。
文章写马二先生帮助的另一个人就是匡迥,那时候小匡同学还没有黑化,渣男的嘴脸还没暴露,马二先生对匡超人的帮助可谓周到细致,从学业到生活,从旅途到前程……
交友当交马纯上,此生无憾。与马二先生一起逛西湖,步出钱塘门,转去静慈、雷峰塔,城隍山上吃茶,伍公庙中作揖,快哉!
2020年9月1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