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胸)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
去年年底,罗振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印象极为深刻——
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两个挑着很沉的担子的农夫相遇了。他们谁也不愿意让谁,因为路太窄了。如果谁先让,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田埂边上站了好多看热闹的人。有的说:“小伙子应该让老大爷。”有的说:“担子重的应该让担子轻的。”众说纷纭,可埂上的俩人谁也不理,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地站着。
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过了一会,又走来一个人。他啥也没说,推开吃瓜群众,赤脚走到田埂里,朝着长者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看,一件貌似无解的事就这么解决了。
有时候,只要身份稍微转换一下,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事情就会有所转机。
清代名家曾国藩把这种人叫做“躬身入局的人”,我们则把这种人叫“做事的人”。
“做事的人”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而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
太阳还有些暖和的时候,就到学校加班,直到夜幕低垂才回家;明天也许还得一天。
作为一个推崇“做事的人”为终身追求的我,很高兴可以这样为学校工作,真的!因为,我知道,除了学校,我几乎一无所有;除了会教书,我几乎啥也不会干。所以,我深爱我的学校。我总在想,学校有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有我在,我必须躬身入局!
作为躬身入局者,我对自己的这一部分党建资料深入其中,对于不在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务也希望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提供建议和方法解决组织的问题。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时时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在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