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thans等(2007)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把心理资本划分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这种能力是自己在特定情境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自我效能的作用过程表现在不仅直接影响个体机能的发挥,而且还会间接作用于其他的重要因素。从直接作用的方面看,自我效能在个体做选择和付出努力之前会直接影响到其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坚持不懈、进取性思维模式、对压力的耐受性。从间接作用的方面看,自我效能会影响行动者对目标的渴望、结果预期,以及认为某个计划的实行机会等。
乐观:乐观是一种认知特征,是一种对结果的预期或一种积极的因果归因。研究认为,乐观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乐观程度不同。Seligman认同这种观点,他用“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一词描述个体如何习惯性地对待失败、不幸或坏事进行归因。悲观主义者做内部的、持续性的以及总体的归因;乐观主义者做外部的、非持续性的以及特殊的归因。研究发现,激励可以引发乐观,而激励本身又是一种激励源,它具有韧性、成就取向和健康等理想的特点。乐观与职业成功等积极的结果相联系,是职场中积极的推动力。
希望:Snyder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与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Snyder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希望与目标预期、正性情绪、控制感、应对力、自尊和成就等呈正相关。
韧性: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强调韧性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行为学认为韧性是一种从失败、逆境、冲突甚至是成功事件和更重的责任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恢复”能力涉及对变化和风险的处理、调节、适应以及持续的回应。另外,这些变化和风险代表的是长期让我们不得安宁的心理压力的根源。韧性作为一种积极力量,能使个体和组织受益。具备韧性特点的人能接受现实,坚定信仰和价值观,坚信生命是有意义的,坚信自己具有惊人的临危处置的能力。
当前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心理资本提升策略进行积极探索,包括:增强积极认知、增加成功体验、积极取向团体心理辅导、构建心理资本价值生态圈等,这些研究为心理资本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