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专场看完。出乎意料,很赞!这部作品获得奥斯卡奖绝非浪得虚名。记得温家宝总理在07年访日时表示他最喜爱的电影作品之一就有《入殓师》。
进入影院之前,我抱着忐忑的心情,准备接受凄风苦雨的血腥夹杂着悲痛哀嚎和恐惧扑面而来,结果作品让我耳目一新。冰冷的主题讲述得有温度,悲惨的话题陈述得有态度,生死离别叙述得有热度。看完之后,启发很大。
人为什么而活?死亡不应该只有恐惧和遗憾,看透死亡就不再害怕死亡,尤其是真正的生老病死。真正了却心中生前所愿,死亡也就不再可怕,对待死亡的降临也就更加淡定和从容。关键的问题倒在于生者如何对待逝者之逝?
影片故事精彩、节奏精准、配乐精致、情绪精细、职业素养精湛,整部作品很精进感染力强。
影片细致入微展现出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的仪式感,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男主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入殓师动作行如流水,帮逝者以最美的姿态向世界告别。为逝者进入下一个世界做好最美的准备。入殓师就是生死之间那道门的守门人。
导演对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精准,对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控相当到位。幽默处不做作,却又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不煽情,却又令人动容不已。正因为对悲喜间的界线处理很成功,所以每个故事都很有温度,情绪层层积累,情感步步叠加,真正对生死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东方式的情感流露使情感温度自然外溢,不热烈却浓烈,缓缓淌过心间,情感张力持久,引导观众入戏后注意力不再分散。
再说配乐666。音乐响起,带动情绪紧跟节奏。音乐留白处,镜头语言充分表达角色心理。不得不佩服大提琴在影片各个场景中的运用,高端乐器一拉响,再悲伤的场景立马高大上。中国的葬礼乐器相比之下虽古老却低端一一唢呐。“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
中日仪式对比。日本的简约不简单!中国的感性不理性。白岩松曾经在《白说》一书中写道:中国人对逝者的告别就是一群悲伤的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打三天麻将,然后哭一场吃一场就散场!我认为这个表述相当客观。当然中国还有其它好多神操作,比如:念经操度,整夜唱戏,专职哭丧等等,花样百出,死人肯定整不活,但可以把活人又整死。中央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好像就是今年还下了一个关于倡导文明科学的乡风村俗的规定,专门对丧事从简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应该是文明乡风的制度供给侧改革,假以时日,让我们在哀悼逝者的同时,多思考一些生命的价值和活着得意义,那才会真正提高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