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是2018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日期,估计有超过110万考生在全国各地进入考场,考试录取比约为39:1。
有人嫌弃体制,对体制不屑一顾,但总有一部分年轻人会主动选择稳定的职业。 其实都可以,关键是要明白,所有的稳定都是不稳定,在变化来之前我们能否做好「变」的准备。
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如果财政缩减要裁员,那时,你出来,在没有足够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你能做什么。
假如你是一名教师,在知识迭代越来越快的当下,很难说,什么时候就会被替换掉。
关键是,你想好要什么了吗?
「我父母想让我考我家那片儿的公务员。」
「家里人更想让我当老师,最好是大学的。」
「我妈觉得哪怕在学校里当行政人员也行。」
「我妈也是!」
……
被秋招摧残得外焦里嫩的女生们,随便凑到哪一堆里都能听到类似的对话。
当老师,考公务员,去国企——在互联网大热,房地产高薪的当下,抓住这些「铁饭碗」仍是许多父母对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期盼。
因为这是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摆在子女面前现成的、最好的未来。
70父母的职业观
我的父母都是70年前后生人,在体制内工作了大半辈子,一生也未经历过大风大浪。
母亲从小家境优渥,外公从教,外婆从医,文革时期响应支援山东政策,全家从南方北上定居,几乎没做过什么重活,还饱读诗书。父亲虽然出身山东农村,但爷爷奶奶都在军队,生活条件在当时也不算很差,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他们成长的年代,文革过去了,高考恢复了,战乱和贫穷正在褪去,改革开放登上了历史舞台。幸运的是,父母考入了同一所本科大学,成为那个年代的「高材生」,毕业后也很顺利地被分配到国家事业单位工作。
他们结婚后,单位还分配了一套小房子,虽然只有50几平,但我们一家人却一住就是10多年,且从未感觉到生活的局促。现在想来,那时虽没有大富大贵,但该有的从没少过,而且父母的眼中也很少见到对生计的愁绪,更不用担心失去经济来源。
作为稳定工作的既得利益者,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一辈子待在一个单位、从事一份工作才是生活的常态——而且越早进去越好。因为体制内是按资排辈的天下,无论老师还是公务员,都是年龄越老越值钱,工龄越长越有资历,不仅晋升的时候能被排在前面,退休了也有更高的养老金。这就意味着,一朝进入体制内,干一辈子是最划算的选择,迟入、早退或换工作都会吃亏。
父母对体制内生活的依赖导致了对其他谋生手段的排斥:经商容易上当受骗,创业更是想也别想。毕竟他们没有享受过白手起家带来的财富,那种整日「担惊受怕」「起伏不定」的职业也就不存在于他们的字典里,也因而不会成为子女谋生的备选项。
不得不说,父母现在确实过得不错,有房有车有存款,基本实现财富自由,退休后每月还能拿到一笔不错的养老金,俨然跻身三四线城市金字塔顶端的那批人,虽然这是他们的毕生心血。
也许正是现在生活的稳定和幸福,让他们亲身证明了这是一条「保险」的路,也便迫不及待地想「安利」给子女后代。何况在「关系」社会,他们积累的体制内资源也许还能为子女铺点路,让自己以及后代的家庭都能更「稳定」和安乐。
那么没有享受过这种体制内福利的父母呢?他们甚至更希望子女成为公务员。且不说北方「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下,体制内人员几乎等于权力和很高的社会地位,是某些村庄里「光宗耀祖」的大事;这些没能进入国家单位工作的70前后父母,往往下海奔波或自谋生计,深知打拼不易,对公务员的光鲜垂涎已久,哪怕已经尝到资本的甜头,也宁愿子女安稳一生,颇有些古代富贾培养后代参加科举的道理。
人生大事与中年焦虑
母亲说,那时候结婚很简单:房子有分配的,车子也只需要自行车,「三大件」的冰箱、彩电、洗衣机也不难配备。反观现在,帮助子女买车买房成了父母最大的中年焦虑。原本衣食无忧的父母,目前仍不敢放开了购物和旅游,只因为还想着替我攒嫁妆。
同住的小瓜更夸张,我们都是浙大毕业,当她拿到某互联网管培生的高薪offer,准备留在上海奋斗时,电话那边仍然没有传来父母的赞赏。她的父母自己开店做餐饮,全年除了春节那几天从没闲下来过,家里还有个刚上小学的妹妹,一心期盼着小瓜能够考个家乡的公务员,受人尊敬不说,老了也有保障。「有些企业一开始给的工资高,但五险一金交得少,说不定哪天效益不行就倒闭了。」这是小瓜爸爸挂在嘴边的话。
出于在哪工作在哪安家的观念,小瓜父母对上海的高房价高物价忧虑不已,甚至担心小瓜在大城市生活还需要他们继续「救济」。而小瓜的人生大事更让他们头疼:「你在企业里待个一两年就要换地方,怎么能有时间找个男朋友?」原来在父母眼中,「不稳定」的工作连恋爱都会耽误。
归根结底,我们的父母仍然把相夫教子认为是女孩的天职。这也是为何在家乡七大姑八大姨的相亲食物链里,月薪两三千的公务员和大学老师也远比月薪十几K的都市白领更有竞争力。
往远了说,即使小瓜能在上海觅得金龟婿,父母仍然担心她在外面会被婆家欺负。
这就牵扯出另一个稳定工作拉锯战背后的重头戏——地域选择问题。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在这代父母的观念里,女孩子更应该留在身边。为了把我们这种从北方跑到南方求学的孩子拉回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考个家乡的公务员事业编,或者成为当地的老师——既能照顾家,又能被父母照顾,还是当地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岂不美哉。
一方面,这代父母对超一线大城市多少有些刻板印象。在他们眼里,北上广全是眼泪,分分钟脑补出挤地铁、租地下室的苦命场景。子女生活得不会好,还总会在企业间跳来跳去,房子对象都没找落,这种不安定似乎将是一生的漂泊。我母亲曾说,哪怕不回家乡也没关系,不要在大城市「漂」着,早点去个二线城市买房结婚也好。大概如果子女一直在外迎接各种不确定性,父母的心也迟迟不能落下吧。
另一方面,每个期望子女「稳定」的父母大概都下定了被「啃老」的决心。我一直都认为如果自己是个男生,大概会成为「妈宝男」。父母积累了大半辈子的资源和财富,确实只需要我回家乡找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过上有车有房有娃让父母带的更稳定的生活——他们希望我不需要奋斗,就可以直接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也是他们能给我的最好的。
小瓜也说,如果她回家工作,虽然面对的也许是曾经三本都考不上的相亲对象,但每次回家都能有父母端来的热饭,也再不用受任何人的气。
挣扎的子女:谁的人生?
我曾因为是否回家考公务员,是否读博当老师的问题和父母过招多次,却都能被怼得哑口无言:「实现人生价值?吃不饱穿不暖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用?」「天天加班可不是奋斗,那是企业在压榨劳动力啊!」
如今的我仍然选择成为大城市的沧海一粟,同时慢慢给父母“洗脑”,用自己的吃喝住行证明女儿能在大城市的企业里过得很好。
小瓜部分同意父母的考虑,但也不愿放弃手中的offer,于是心甘情愿地报考了家乡的公务员。当然她从不觉得自己能考进,这也是种高级的阳奉阴违了。
闺蜜小文从小就接受了父母的这一套,秋招开始就没找工作,踏踏实实地准备国考。
还有朋友圈的小敏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打算为自己留条后路。
其实,父母期望的不仅是稳定的工作,而是我们能按照他们期待的那样过好这一生。无论何去何从,照顾好自己,别伤了他们的心。
希望挣扎在秋招结尾,国考边缘的就业党们,
一切顺利。
作者 :十月兔
在本文底部“写留言”,你会选择听父母的话去考公务员还是选择为了梦想去拼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