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起风了,睡梦中醒来,关了窗,就静立在窗前了。
这两天又看了一遍《目送》,与前几年不一样,我除了看到“目送”的背影,这次我看到了太多的“道别”。也许是年龄不一样了,看到的也就真的不一样。
忽然想起来,曾经自己为一本书恫哭过——《妞妞》。那是所看周国平的书,也是唯一一本他的书。谁介绍的已经记不起来了,只是很顺利的借到,然后很投入的去读。这是一个父亲的札记,当然不是生,而是死亡,他的女儿走向生,又走向死亡的过程,不足两岁的生命,让他感受到哲人真正的深沉。
哭,是必然的~我想读这本书没有谁可以冷静自持,无动于衷,因为在周国平冷静的哲人世界里,充斥了太多的深情,和一种自知是命的无奈感。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在的时候,我抱你不够,因为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又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让我走向你。
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可是有些语句总是在脑海盘旋不止。记得当时读这书,老爸也在陪着我一起,看他自己的书,他看我泣不成声,并没有多说,只是事后说:
世间一切,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也唯有生死能动人心肠。
我当然知道他没有读过《妞妞》,也就觉得他不懂我的伤情。如今看来,一切都是自己太幼稚了。对于一个耳顺之年的人来说,什么书没有读过呢?只是不轻易说罢了。
今天再看《目送》,龙应台的清净一览无余,纵是忙碌坎坷,却是清淡如水,所看的景,人,事,都让人很顺从。这个年龄的我,没有什么是不顺从的了~
妈妈,这个菜不好吃,我不吃。
爸爸做的很好吃啊~尝一尝~
我也不爱吃~姨姨,你就没有不喜欢吃的菜?
一个简单的问题,把我问的当场一愣。我以前有过执拗么?
有啊,茄子,卷心菜,大白菜以前都不爱吃。
那现在呢?
现在?现在没有不爱吃的~
那你改的挺快的啊,姨姨~
不,没有改,只是有人教,我学的快!
谁?姨夫么?
不,是生活。吃的苦多了,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喜欢吃的菜了。因为吃口感不好的菜的感觉比吃瘪顺畅多了~
十几岁的外甥女她不懂,她的年龄让她有一套她自己的解释哲学。不过,她会懂,总有一天她会~
台北的天很清澈,因为去过一次,所以还清晰的记得夜里的台北,没有太多的喧嚣,而是在巷道里静静地几声狗吠。所以看到龙应台所写的火车站台,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就觉得那的确是台北,与中国任何一个首府的热闹非凡不同的台北。
我渐渐喜欢了她的笔法,带有想象,在宁静中寻找到了她所谓的“生活”,所谓的“爱”~
她在目送孩子的成长离开,也在目送着父母的衰老离开~起始点不一样但是“离开”是一样的。对于她,这个“链接者”,这是痛苦,也是幸福。在每一天公平的24小时里,她读了书,写了字,思念了心,回复了爱,她将一切看到的,用自己的世界描绘了出来,恬静美好,不骄不躁,不痛不苦,这一生如此而已。多情的活着,却也薄情的活着。
不必追~在文章第一章第一个故事里,这三个字给我太深刻的印象~不必追~来与走都不必追,不要枉然,不要纠结,更不要伤情。与你与我与世事,都不必追吧~
风势渐小,又开了窗,入秋的风吹动了韩宝的五彩小风车呼呼的转着~
绿草浮动,月光隐曜,入夜,入秋,风微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