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享受 杨乐生

作者: 杨乐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00:20 被阅读24次

    感受·享受

        一一身边的佛学

          文/ 杨乐生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赞同两位先人的观点:“辩证法在佛教中得到精细的程度”(马克思)。“佛教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毛泽东)。这种“程度”,这个“阶段”,萌发了我对佛教的兴趣,也影响着我的一些哲学观点。从我读过的并不算多的书籍中,进一步证明,佛教对政治、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无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因我不是佛教徒,没有理论基础指导、也不可能系统地研究佛教文化,故只对这种精神修持方法,有点肤浅感受。如有悖佛家修炼之道,乞佛主、方家谅解。我赞成这种摆脱干扰,寻求解脱,保持平静、平和、平淡的方法。窃以为,它还是人类的一种大智慧,一种启迪、引导,甚至是一种文明。近年中国大地上出的一些现象,与佛教格格不入,但却能从佛教中寻求答案或得到诠释。

          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生产,最后定型也在此。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劣势。佛教文化虽是舶来品,俱它与农耕文化却具有互补性。如果说农耕文化是历史支撑,那么佛教文化可视为“补血”功能。农耕文化需要长期、逐渐积累。积累的好东西留给了后人,积累的不好的东西也留给后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是传统;自私、狭隘、贪婪,“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是传统。这并非危言耸听。

          切不可从为,你念了多少经,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次佛,投了多少钱就是修行,就是信佛。我坚信,信佛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求!地质灾害中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可能不信佛,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与佛教教义不谋而合。

          今天提倡环保,观佛教净土之说,岂不是有先见之明。清净国土、庄严刹土,表面上看仅是净化环境,实际含义更深刻。它旨在提倡“心灵环保”,打扫人们内心深处的肮脏。珍惜一针一线,爱护一草一木,关爱一禽一畜,均为环保。

          佛经载,晱子菩萨行时力,畏恐把大地踩痛;语时不敢高声,害怕惊扰山河熟睡。以深情款待无情万物,看似愚钝,实则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不愧为高僧!

          千余年来,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文人武夫、凡夫俗子厕身其间,使佛教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流,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支流。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佛教的博大精深文化—一令我折服!佛学的丰富哲学内涵—一让我受用!说实话,对于佛学,我不是从信仰理念来接受,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传承来享受。(800 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受.享受 杨乐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lf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