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将心中产生的善念转化为实际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将那些被良知判断为善念的“意”落实下去,这个过程就是“格物”。无比艰巨的“格物”过程一旦完成,“致知”也就达成了,致的是那个“良知”,也就是说,对无善无恶的“意”做出正确判断的良知所下达的指令落实了。致知完成,“诚意”、“正心”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像顾东桥说的“今语孝于温清定省,孰不知之”,这句话中说的“知”其实是“觉知”,而不是良知。世人大多所谓的“知”,都是被局限在了“觉知”这里。所以,阳明先生说:“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只有通过行,将良知判断为正确的“觉知”给“致”了,才是真正的知,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是知行合一。阳明先生并不是轻视知识见闻,而是不同意这些东西凌驾于良知之上,如果让知识见闻凌驾于良知之上,心也就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找不到方向,指不定跑到哪里去呢!阳明先生通过引经据典和列举大量的事例和比喻,来捍卫自己的学说主张,解释人在解决“节目时变之详”这些问题时,所依据的判断标准依然是自己内心的良知。除了良知,真的没有第二个标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