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频道的家长朋友。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衔接的话题。随着孩子从幼儿园的中班到大班,在他逐渐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帮孩子尽快的去适应小学的生活,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呢?
一系列的问题让很多的家长非常的焦虑。随着各种各样的课程和选择摆在面前,很多家长有些不知所措。所以近年来幼小衔接领域出现的问题就备受关注。此前不久啊,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这个文件明确指出啊,小学要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设学前班。随着这个意见的出台啊,大家都在担心那幼儿园不设学前班,不准提前去学习拼音、识字和算术。上了小学以后不能适应该怎么办呢?
家长有这样的担心是顺理成章的,小学进度很快,要求也高。如果孩子跟不上,他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如果第一步落后,有可能引发步步落后,那到了后面就很难再追赶了。这是很多家长现实的担心。但其实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是非常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的。
正如此前3到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当中规定的那样,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点,要注重品质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的学习。那这样要求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被试的对象是一对出生了46周的同卵双生子AA和B选择这样一个研究对象是为了避免什么天赋,基因个体差异带来对实验的影响。
格森尔先生首先让A同学每天进行十分钟的爬楼梯的实验,对B同学不进行实验。六周以后,A同学五级楼梯只需要26秒,而没有训练过的B同学啊,他却需要45秒,差不多是两倍的时间啊。但是从第七周开始,格塞尔对B同学进行连续两周的爬楼梯的训练,结果很快B同学就超过了A他只需要10秒钟就爬上了五级楼梯。
这两个孩子哪个爬楼梯的水平更高一些呢?一开始很多人肯定认为是练了八周的A应该比只练了两周的B要好很多啊,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同学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八周的A同学要好很多。格塞尔进行分析说啊,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因为孩子还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过程当中,孩子经历了很多的无可奈何的挫败感,失败、打击、推搡和无奈。而53周开始爬楼梯的时候啊,他的肌肉和力量控制就发育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那么他的训练就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啊,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的身心、心智和能力尚未成熟之前啊,要耐心的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内在的时间表,人为的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超前超纲过多过早的进行学习和训练,过早的进行学习可能会让你收获到一点点可见的那个成就。
但是他所埋下的隐患是你所感受不到的,因为学习的痛苦和打击,挫败和无奈,以及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你的透支,是我们大人常常忽略的,看不见的,也体会不到的。所以不在于要过早过多的让孩子学习,而要更好的去保护乃至发展出孩子学习的热情,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持续性。
所以关于幼小衔接不应该片面的关注治愈的现,而是要更多的去重视能力和习惯,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的衔接。幼小衔接也不是仅仅通过学前几个月或者半年就能做到的,而是要遵循孩子每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的关键期,然后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和习惯。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享一下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一些能力和习惯。首先,我们要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进入幼儿园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慢慢的培养,比如说穿衣服、脱鞋子、洗漱清洁、铺床、叠被子、整理文具、摆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应该在入学以前让孩子习得并形成习惯。
平时家长也可以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扫地、擦桌子。当孩子在家长的鼓励、示范和协助之下,最后能够独立完成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我长大了,我很能干,这样美好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当孩子进入到小学以后啊,他就能够更加适应和去分担班级和学校的一些劳动任务。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开始了劳动教育的课题,就是在劳动当中孩子所产生的对生活的兴趣和自己的那种胜任感,把控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学习动力的来源。
第二是身心品质的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当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面临很多品质和能力的考验,所以我们的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多帮助孩子做提升身体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品质的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训练孩子的耐力和耐心。
虽然很多孩子平时也常常跑跑跳跳,但是正规的体育运动是不多的,所以耐力并不足够。而进入小学以后呢,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上课30分钟之内必须安静的持续的专注的做好,这其实很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家长适当的帮助孩子进行一些耐力的训练。
比如说游泳、晨跑、上下楼梯、跳绳、踢球、踢毽子。第二个陪孩子玩专注力的训练,父母可以在孩子玩的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他专心致志的读他的绘本的时候,搭积木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让他去吃饭,让他去洗手,让他去喝水,不去打扰他,让他沉静并专注在他那个事情当中。
持续的时间久一点,让他学会有始有终的去做完一件事情,这样专注力就训练出来了。第三点,要教孩子懂得安全。进入小学以后啊,老师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孩子必须学会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初步的认知和自我保护。
能比如他觉得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要告诉老师,平时在学校里面追跑打闹,玩游戏的时候要注意防范风险,走路的时候要靠右,上下楼梯不要去拥挤和推搡等。第四点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孩子做事情磨蹭,做作业时间太长,是很多小学生的通病,因为以前时间都是由大人去掌控的,孩子对自己时间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他甚至不知道一分钟五分钟是多长的时间,所以我们父母可以这样去做啊,教给孩子认识钟表,把时间和他平时做的事情连联系起来,比如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洗漱需要多长的时间,让孩子有基本的时间长短的概念。
然后在孩子做某件事情之前,让他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开始了,就不要以各种借口来回终端来回走动。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的去完成它。第三部分我们要重视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快速融入新环境的能力。我们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在自己小区里面有没有跟他上一个学校的想办法让他们去认识有了熟悉的小朋友啊,孩子会对小学生活陌生的和有压力的部分会感到安全。
很多在带孩子外出玩耍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进行主动结交新伙伴,做一些引导和练习。比如说主动介绍自己,我叫小苹果,我想跟你做朋友可以吗?也可以拿出一个玩具哦,我有一个小皮球,我们可以一起玩吗?第三个,你们的游戏真好玩,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
当孩子有了迅速的认识和融入新朋友的这个沟通能力的时候,他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面会孤单了。还有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共情的能力。所谓共情的能力,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共情能力强的人,就会更容易和人交流和沟通。
我们可以在看动画片、电视剧以后,跟孩子一起来交流剧情,让他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去叙述同样一件事情,然后去理解和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情绪,让孩子对情绪的理解会更精准更细腻,让情感的颗粒度更细。这样他既能够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部分,也能够表达出来别人理解和表达不出来的部分。
还有一点,我们父母要注意,假如孩子平常遇到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明显的感受到他的情绪不太好,我们可以跟孩子进行角色的扮演,让孩子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和状态。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足够的非常清晰、精准和丰富的呈现事实。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去平复情绪,并且帮他们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一点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避免孩子产生入学以后的挫败感。比如说孩子语言能力差,就会非常影响到他听课的效果。然后在完成作业方面也会有困难。
所以父母可以平时多和孩子一起读故事,读完以后问问孩子,这个故事里面讲了什么呀,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孩子更好的丰富的理解能力,家长要和孩子多去交谈,有问有答有思考,即便是一些闲聊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科学研究显示,能够提高孩子智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不是阅读,不是计算,也不是玩游戏,而是跟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你的语言发出孩子去接受这个信号,然后去理解这种不断的高频次的刺激。孩子的大脑是提高他智商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不断的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比如说去拿个凳子再到你去厨房的阳台上去拿高的凳子。
这样孩子的理解力调劳力性以及他的行动力就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大家都很关心很重视,但但是也只有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训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高效的度过幼小衔接的阶段。
而盲目的跟风似的超强超纲,过度过多的学习拼音、算术、识字等知识啊,只会拔苗助长,尤其是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产生过多的无奈和挫败感,效果适得其反。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