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心孩子的情绪,给予一定的回应和肯定。
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在寻找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法,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希望通过日常琐事来让孩子有责任感。比如倒垃圾、做饭、洗碗等,父母相信这些行为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有效的,然而事实却相反,在很多家庭里,这些家务活不仅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反而导致争吵的增多。一旦父母过于强制让孩子做这些家务,还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盲目顺从,也许最终院子干净了,但是责任感并不会因此而加强。
孩子的责任感只能从内心产生、从家庭中吸取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也就是说,孩子最终能学到多少父母希望他们学到的东西,取决于孩子内心对父母教导的情感反应。要知道,价值观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只会被那些他们尊敬、爱戴的人同化,或者通过模仿父母,孩子们吸取了父母部分的价值观,并且成为他们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要讲礼貌,然而有些父母,自己动不动就讲脏话。当孩子看到父母要求自己讲礼貌而父母自己都没有做到的时候,孩子内心里是不会重视讲礼貌这件事的,更不会把讲礼貌当作人际交往的准则。
可见,孩子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父母价值观的传达又需要一定的态度和技巧,态度包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技巧包括如何向孩子正确示范处理情绪的方法,通过这两件事,可以很好地向孩子传递父母的部分责任感和价值观。
父母包容孩子的情绪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绪就像一条河流,是无法阻止的,试图忽略孩子的情绪会导致灾难,孩子们的情绪必须得到承认和重视。
那么父母如何洞悉孩子的所想所感呢?其实孩子会为父母提供一些线索,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辞、语气、手势、姿态流露出来。父母要做的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然后根据孩子的情绪给予回应。比如当孩子放学回家时,表现出沉默、不活跃、垂头丧气的神态时,父母是可以从孩子的神态中得知孩子遇到了不开心的事,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带着质问和不满的语气对孩子说:“你那是什么脸啊?”“你这是又干了什么?”“你今天遇到了什么麻烦?”。既然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情绪,那么就要避免说出那些惹来孩子厌恶的言辞,而是用陈述、同情、善解人意和温和的态度和孩子说,例如可以这样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看起来你今天过得很不愉快。”“有人让你不高兴了。”比起那些质问的问句,以上这些陈述句更可取。因为问句更多时候表达的是质问,陈述句则表示的是同情和理解。
当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去质问孩子为什么受欺负,也不是给施暴者找借口,而是要充满同情地安抚孩子,提供孩子情感上的急救,例如可以和孩子说:“那个时候你一定非常讨厌他。”“那一定让你觉得尴尬极了。”这样的陈述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愤怒、伤痛和羞辱的。
其实,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批评的生活环境中时,只会让他们学会不负责任,学会谴责自己,学会寻找别人身上的缺点。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轻视自己的能力。
但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理解、同情、被关注被关心的生活环境中时,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种重视会带给孩子自尊,而且个人价值得到承认也会让孩子更有效的处理身边的人和事。可见,事事有积极回应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其次需要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予孩子一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独立性是培养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才有能力和意识去照顾父母或以后的家人。
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富有责任感的,责任感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产生的。责任感就像钢琴演奏一样,其中的技巧是要慢慢获得的。同样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是要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日常实践中找出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作选择的能力。
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的事情上让孩子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同时也要知道,发言和选择之间是有细微差别的。发言是给予孩子表达的权利,发言不一定要作出选择,但是选择一定要给出答案,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给予孩子发言和选择权呢?有些完全在孩子的责任范围之内的事情,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选择权,而有些事情只在父母的责任范围内,但是对孩子的利益有影响,在这些事情上,孩子应该有发言权,但是没有选择权,选择权要给父母来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