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出,世界上接近8成的人都认为取悦别人比讨好自己更重要。
一个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结果,无从辩驳。其实不管是国人还是老外,主流价值观都推崇要友善地对待他人,而自己则不在这个考虑范围之内。
对待别人,我们就像爱德华那句著名的“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对待自己,我们则是过度的批评和指责,像极了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在长满嫩芽的地面上骑马,整个过程十分惬意,可随之而来的却是遭殃的嫩芽和满目疮痍。
认为自我评价科学且客观,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一个心理误区。大量研究表明,没有绝对客观的自我认知,一个人是否会讨好自己,往往和他过去的经历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使得在意别人的看法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本能,如果外界的看法一直是负面和消极的,那么不管我们自身有多优秀,个体的自我评价也会降低一个台阶。
比如当一群人说你不好的时候,时间长了,你在心里也会给自己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并且试图通过取悦别人的方式来抵消这种负面形象,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01
为什么要深层次地讨好自己?
有人觉得,发工资后小挥霍一下,过年过节给自己买一份礼物……凡是能提高生活仪式感的举动都是在取悦自己,然而恰恰相反,这些举动仅仅停留在表面。
心理学上的讨好自己又叫做“自我关怀”,它指的是一种可以感知自身痛苦,同时用爱和善意来照顾自己,给自己以激励和陪伴的能力。
大多数人对关怀自己漠不关心,但幸运的是,心理学家Neff认为,自我关怀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通过练习,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对待亲密关系和自身时能够持以平衡,生活得更幸福。
02
自我关怀有什么神奇的力量?
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心理学家Longe通过研究发现,面对失败或困境时,我们大脑对自我批评和自我关怀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前者,人们会从客观出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率引发焦虑和不安等情绪;对于后者,人们会从主观出发,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实际价值的人。
这种发自内心的温暖,会提高我们体内的激素水平,产生一种在母亲怀抱里的感觉,从而让人安静下来,减少一些本不必要的焦虑。
用之不竭的行动力
人们喜欢用自我鞭策的方式来获取动力,这种用愧疚、后悔等体验换来的动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逼迫,见效快,却无法长久维持。
拿小孩子学习钢琴这件事来说,一个擅长用友好、鼓励等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比一个担心自己做不好而让父母失望的孩子能够收获更大的成就。
道理很简单,关怀自己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内在力量来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产生用之不竭的行动力,而取悦他人则像两军对垒,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提高自身的情感弹性
自我批评会最大程度地降低我们人生的体验,当你认为别人远超自己,需要不断去取悦时,会产生一种同群体割裂的心理暗示,从而降低自身的认同感。
学会自我关怀,可以帮助你认清楚一个事实,我自己固然不完美,但没关系,别人其实也和我一样。
这是我们收获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帮我们从压力和创伤中迅速逃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