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angSiR说事-2024.08.05.】 周一 ,杭州,晴
早上五点半,准时出门去老街菜场转转。这段时间天气太热,一大早就33℃+,今天白天的最高温度按天气预报的说法,应该是43℃。而昨天下午实测的近地表温度,已接近70℃了。这样的鬼天气,早点出门显然比较凉快。
昨天傍晚用餐时老芊说,看能不能买点菜瓜回来,她对这玩意情有独钟,但我却不太喜欢。这瓜水份倒是挺充足,而且用水冲洗干净后直接就能吃,但不甜不咸几乎没啥滋味。我比较喜欢那种个头小小但却甜得要命的“梨瓜”(有的地方也叫“白瓜”),个头小巧而且味道挺好,属于“颜值”与“内涵”并存的那一种类型。
说到老街的“菜场”,那在本地可是颇为有名的。我曾在以前的文字中多次提到过。它原本是本地菜农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型集贸市场,售卖本地菜农自家种植的各类蔬菜及相关的菜制品。因为是自产自销的,蔬菜颇为新鲜,价格也比超市、农贸市场要便宜很多。所以居住在这周边小区里的居民,对它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而且因为这里就在钱塘江边,江里捕捞的江鲜也时不时的会在市场里出售,这可是正宗“江鲜”哦,有价无市的那种。所以慢慢的,市场的名声便越来越大。很多外地人因为仰慕这里的江鲜,一大早便从很远的地方驱车而来,一时间盛况空前。
也因此而吸引了对江的很多菜农。他们坐晨间最早的那趟轮渡,五点半左右就过江来这里,挑上他们自产的农副产品,还有为数不少的鱼啊、鸡鸭什么的……以便尽早找个有利的位置推销自家的“产品”……
但就这样“利民惠民”的小菜场,却因不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而经常被驱赶、被取缔,使得老街菜场像“打游击”一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后来几经交涉,菜场总算在现在的这片靠近江堤的地方“安定”了下来。但必须在上午七点前“收摊落市”,否则那如狼似虎的城管肯定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
也不知道这批当G的家伙,脑袋里装了些啥?
好像有些扯远了。
原本我以为“五点半”这个时段出门,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了。但到了老街菜场,却发现这里早已门庭若市。川流不息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混杂着鸡鸭家禽的“咯咯咯”“嘎嘎嘎”……一类的声音,让这里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
在市场里闲逛,先把老芊心心念念的“菜瓜”给买了,回头不经意发现边上的另一个瓜摊居然有我喜欢的“梨瓜”,便兴冲冲的过去,买了三两个。
接下来便是在菜场里瞎逛。对于买什么样的新鲜蔬菜,心里没有明确的打算。我的一贯做法便是,看到什么“好”的,就买下来。反正这段时间,最“时令”的蔬菜也就丝瓜、冬瓜、毛豆、番茄(西红柿)、茄子一类的,对于这一些蔬菜,冰箱里几乎是不缺的,所以“买”或“不买”没啥区别。
今天运气不错,看到有一摊位上有新鲜的“倒笃菜”。这玩意以前我也介绍过,它是用来做杭州本地最有名的“片儿川”的主要食材,特别“鲜美”。当然,它也是淳安、建德等千岛湖周边地区所热衷的“倒笃菜饼”的必备原料。但数量稀有,所以现在杭州多家面馆所烹制的“片儿川”,大多是用“大头菜”甚至是“雪菜”一类的来替代倒笃菜。这么一来,这面的滋味就大打折扣了。
既然今天遇上了,那必须得买一点回去。一问价格,倒也不贵,15元每斤。排在我前面的那位兄弟,一下子就买了60元的倒笃菜。估计也是一位“上了档次的食客”了。
兜兜转转来到鱼市,发现这里居然还有正宗的“白条”,10元一斤,确实挺便宜,也就弄了两条,还不知30元。这鱼非常鲜美,唯一的缺点便是“鱼刺太多”,而且这“刺”吧,还很细,一不小心便会扎在人的咽喉里……也正因为如此,就算再怎么味美,很多人也不喜欢它。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坊间有很多种烹制的方法。比如“油炸”,直接把鱼刺给炸酥了。比如清蒸以后再泼上热油等,都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细小鱼刺”的问题。今天买了这两条,就是打算晚间好好的犒劳一下自己。
拎着数量不多但相对精致的“收获”回家,心情美美的。这原本就是该有的“人间烟火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