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罗胖的跨年演讲,今天还在回味哪些是新的观念和知识,自己又获得了什么新体验,脑子里又发生了什么新链接?
见
从“大豆君”船长的故事,得出结论:很多人感觉--2018年原地转圈。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变化成为生活本身,黑天鹅成为了家禽。改开一代,青春期到成年礼。
对做事的人来讲:要搞定的,只是一张时间表。
做事的人都是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
世界另有计划,我们需要重做计划。
关键词:小趋势。
扎心五问;
一、我能看到事实吗?
等号说明有些事是不重要的!左边是事实,右边是抽象化,一边得到,一边丢弃。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就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抽象和还原同样重要。做事的人,必须要有还原的能力。还原能力是稀缺资源。(方法:多元思维模型)
二、我们能感知非共识吗?
创新的本质是非共识。(非共识来自于潜意识)来自于更深的共识。有一类创新叫做往回走。用最新的技术把最古老的事再做一次。(得到在做的事)
三、我的时间够用吗?迎来“百岁时代”,时间太长了。要考虑怎样渡过退休后的40-60年?
四、我的力量从哪来的?推动信用飞轮,就会让企业和员工有力量。
五、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长期主义:一旦放弃,前功尽弃。
五个问题,为看到、找到“小趋势”做准备,看到事实、共识、时间、力量、朋友。因为“小趋势”是带来趋势的趋势,是带来改变的改变。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感
听了罗胖的演讲,感觉信息量不太大,再仔细琢磨,好像每句话都可以作为金句。从大趋势到小趋势,就好像从大河奔腾不息浩浩汤汤,到多米诺骨牌,不知道什么会触发它,也许是一只蚂蚁经过。
思
我的2018年,是不是也在原地打转?没有。2018年经过认真思考,开始从知识焦虑向做减法转变;计划中的事只完成了一件,但意外有一个成功体验--减肥成功。
找到了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和读书方法论,开始做知识卡片积累。别人在打转,是航行之后的迷茫,我是迷茫过后,开始向前。
扎心五问中,第一个:我能看到事实吗?这是我经常在思考,尤其在学了心理学专栏之后,发现,我看到的很多东西都不一定是事实(这是不是自己经常说“可能”的原因?),每个人的世界不同,但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第五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愿意和时间做朋友,但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在身体、写作方面投入精力的时候是可以的,其他时候就不一定了。
其他的三个问题都是新的,“非共识”,并且要感知到“非共识”,这个概念需要好好消化;时间够用吗?有所思考,因为听过有一期节目--如何度过退休后“黑洞洞的40年”?(关于百岁人生)有时候会考虑退休后干什么?关于力量来自于哪里?思考的不多,之前认为在“递弱代偿”理论框架下,人们,尤其是下一代和上一代比较时,会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力量,看起来像是各种素质是“一代不如一代”,但能力方面有科技的助力,“一代更比一代强”。也听说过关于金钱可以增加力量的说法,想想也有道理。
行
多听几遍罗胖的演讲,多吸收一些新知并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有感触的几句话 有感触的几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