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只有小学学历的残雪,再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预测榜

只有小学学历的残雪,再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预测榜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22:33 被阅读0次

    她,只有小学学历,却写出了世界级作品。她,今年,又再次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预测榜!

    她,就是只有小学学历的残雪。

    残雪,2019年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三位。

    残雪,2020年再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十名。

    残雪,2022年再度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十。

    残雪,她作品的突出主题就是:女性意识的解放。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称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

    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即使中国只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额,那也应该属于残雪。”

    美国文坛大佬,苏珊·桑塔格还说:“ 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 ‘残雪’。 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国内最被低估的作家。

    她,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关于残雪和写作:

    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也是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

    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是国外研究她作品机构最多的中国作家、也是作品被选入外国教材最多的中国作家。

    残雪的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后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她的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残雪自1997年开始对卡夫卡、博尔赫斯、莎士比亚、歌德、但丁、鲁迅等,中外著名文学大师经典作品进行解读。

    大师们精神思想的深度,对残雪发生重大影响。残雪的解读,不仅仅是在证明她自己的特殊创作、阐述她自己的独特文学观,也是在积聚大爆发的能量。

    使她自己的艺术创造,能更清晰地呈现灵魂王国的景象。并由个人的精神世界,到达人类灵魂的更深广领域。

    残雪的所有的小说,都是精神自传。作为一位具有分裂人格的艺术工作者,这个现实永远是她要摆脱的,是她一刻也容不了的。

    可以说,正是可怕的现实,在刺激着她的想象力。这便是创造中的“入世”和“出世”的关系。但现实恰好是永远摆不脱的噩梦,它对人的纠缠也是永恒的。

    残雪早期的作品,并非有的评论者认为的“超现实”的,而是扎根于现实的泥土里的,并非纯粹的“灵魂的风景”。而是来自对生活的记忆,即她所言的“正是可怕的现实在刺激着她的想象力。

    她早期的作品,处处充斥着对“可怕的现实”的描述,并且予以高密度集中、夸张的描写。

    她第一阶段(1985年-1986年)的代表作品有:《黄泥街》和《山上的小屋》。特点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较重,外部世界的干扰,削弱了小说在灵魂内部的展开。

    残雪早期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表现人性,“表达对人性的看法”。偏重于展示人在各种关系——血缘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的纠葛中本色表演。并展露了,连他们自身,都无法意识到的最本质的东西。

    残雪创作的第二阶段(1987年-1990年),代表作有《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苍老的浮云》,以及当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突围表演》。作品是从外向里挖掘,像旋风一样层层深入的旋到内部(灵魂最深处)去。

    她创作的第三阶段(1991年-2001年),代表作有《痕》。作品专门集中在一种深层次的东西上,以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为题材,拷问艺术的本质,达到“纯文学”最理想的境界。

    她创作的第四阶段(2002年之后),跟以前又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风格的转换上。《松明老师》等,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风格变得明朗朴素,但所探求的东西仍然是一贯的。

    残雪认为:“一名纯文学作者的真实突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他的作品所达到的精神深度。”

    她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灵魂的探索”,她的作品,“再现精神结构的原始图像”。

    纵观残雪的创作,的确可以发现精神深度逐渐加深的痕迹。

    早期的从“黄泥街” 到“五香街”,对人性的探索的加深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后期的创作,整个进入了精神的世界,形成所谓“残雪之谜”。

    这“谜”包括:结构上的,人们称之为“残雪的迷宫”;内容上的,作家提供给读者的几乎全是她的“灵魂的风景”,“人心成了最大的谜中之谜”。

    残雪后期作品的结构,是自由的,它是精神流动的固态形状,犹如火山爆发时岩浆四处崩散后形成的状态,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寻。残雪后期创作,有许多精美的短篇。

    她的作品的所谓深层结构,即作家本人精神流动自然形成的结构,没有出口和入口,所以若想置身其中,必然会感受无法进入的苦恼和它的排斥力量。

    残雪后期的一些重要作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小说看起来都有故事情节,这似乎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但这更像是残雪用来吸引读者阅读的一种诡计。

    无论主人公叫什么,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精神气质,思维模式相似,语言只是人物灵魂的外壳。

    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可分为:人物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这包括了和幻象之中出现的各种角色人物的对话。这是人物在黑暗灵魂之境中,摸索前行时,与分裂的各个自我的对话,以及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对话。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与周围环境关系紧张,不能融入环境中,但他们又不敢贸然割断与环境的联系。

    这也是困扰着小说人物和作家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总有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召唤着他们,使得他们的灵魂不能安宁,迫使他们不断地追寻什么。

    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心灵历程相似:那死的深渊的意境,和海的幽处的意境,是灵魂王国的最纯美之境,也是残雪所说的“透明境界”。

    总之,面对永恒之物,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暗示,谁又能抓得住永恒呢?”

    残雪表述了:现存的语言,对表达不可思议的、美的事物的、苍白无力。有些地方,是人类的语言无法抵达之处。人类精神流动的瞬息万变,也增加了描述它的困难,她只能给读者提供暗示。

    残雪的个人生活经历:

    残雪的父亲邓钧洪,1938年参加共产党,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社长。她的母亲也在报社工作。

    1957年,父亲作为“新湖南报右派反党集团”头目被打倒。家庭由此陷入困顿。残雪从小由外婆带大。她的外婆是一个沾满了楚地巫风习性的人物。

    神秘的童年经验,一直追随着残雪,成了她长大后无法抹去的童年记忆。

    她说:“几次跟随外婆在天井里赶鬼的经验烙在了她的‘灵魂’上。”

    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残雪沾染了楚巫文化的神秘因子。楚巫文化,逐渐内化为她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婆在她7岁时因饥饿而死亡。

    残雪小学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亦即失学。

    1970年,经街道办事处安排,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等与文学无关的工作。结婚生孩子后,又去当过代课老师。因为未能正式工作,决心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成为个体裁缝,为期5年。

    残雪只有小学学历。17岁开始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个体裁缝,却通过业余文学创作成为作家,堪称励志典型。

    17岁在工厂上班时,她就读完了《资本论》,激起兴趣,也给了她好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所以,后来搞的那种文学,就是跟谁都不一样了,人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那种本色演员,搞几下子就没有了。

    但还是从小有这种氛围的,有积累,到一定时候它就以文学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她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并于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她和哥哥从小爱好哲学,哥哥成了哲学教授,而她用文学来进行思想实验,进行哲学思考。

    她坚持每天写作2~3小时,并坚持看英文原版的纸质书,读文学经典,比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作品。

    她说:十几岁时候有几年看过哲学书,后来很快就被文学吸引过去了,觉得文学更能够吸引我。因为我看过的这些文学就是哲学,它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我现在说的这种方式——以物质的方式来表达精神的东西,一种情感的精神,其实和哲学就是一回事。

    在北京居住多年之后,残雪近年搬家到云南,继续生活和写作。

    30多年来,她一直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七点钟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下午两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也是一个半小时。这期间,她写的是哲学书。锻炼以及晚餐后,她进入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之后是英语学习时间。

    近些年,残雪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极少公开露面。这位老人生活简单宁静,作息规律,每天花一小时写作,热爱哲学,坚持跑步,不喜社交……


    残雪的创作特点:

    残雪作品的突出主题是:女性意识的解放。

    残雪,是为数不多的敢于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人。她坦言,自己的作品“里面写的是女性解放”。

    正是在心中有明确的女性意识,她才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特别反感既定的女性角色,她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女性。

    通过自己的作品,给女人们实现一次大换血。

    残雪的世界之所以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源于她的这些主人公们。她赋予了她们一种恶的力量,她要以恶来引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

    就女性解放这一主题而言,残雪的创作是极富改革意味的。

    残雪写的女人,不是男人眼中的女人,她的女人在讲话,但操纵的不是男权文化所习惯的话语;她的女人在表演,但不是表演给男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愉悦式的舞蹈。

    残雪的作品中,体现了女性意识,但又具体找不到人们期待视野中的女性意识痕迹。因为她所表现的女性意识,与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也可以说,她的女性意识是极为隐蔽的,而仅仅体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意识。


    残雪作品的叙述模式:

    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在先锋作家残雪笔下,小说人物的存在,虽然不乏孤独与痛苦。但有那么一些人,却始终在死中求活,从未在可怕的现实面前停止追求永生的希望。

    这一叙述方向,几乎贯穿了残雪所有的文学创作。

    随着残雪先锋写作的逐步深入,人物摆脱生存困境、追求永生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创作中,残雪往往通过对笔下人物生存境界的区分,建构出一种先知者引领沉沦者的叙述模式:那些沉沦于现实困境的人们,只能凭借先知者“站出来表演”的引领方式去反思自我的存在困境,并借此展开对命运的抗争。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残雪则通过一系列“文学笔记”的创作,将“先知者、沉沦者”的叙述模式,内化为人物自我的精神层次,从而在对生命个体精神矛盾的书写中,再度重复了对永生的追求。

    从残雪的“文学笔记”中,读者可以看到人类灵魂内部,逐渐绽开的风景:那些死中求活的生存艺术家,首先在世俗生活中经历着精神的炼狱,通过灵魂的分裂,他们意识到了躯体内不同的精神自我,而不同精神层次之间的冲撞、纠缠,又促使他们在灵魂的搏斗中走向了自我认识,这就是他们在追求永生的精神之旅中,共同的命运。

    残雪小说中的那些沉沦者,并非从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摆脱存在困境的束缚,他们往往需要一个先知者的引领。只有在那些先知者的引领下,沉沦于污秽现实中的人们,才能展开为追求永生而进行的“突围表演”。

    这些潜在的文学经验,一旦被转换为批评的武器,便拓宽和延伸了批评对象的意义空间;相反,经过阐释的经典作品,又在为残雪提供崭新文学经验的同时,改变着先锋写作的原有面貌。

    在残雪看来,探索人类幽暗精神王国的过程,便是那种突破层层现实束缚,面向虚无去求活的突围表演。在这种表演仪式中,不仅生命本身的过程感被纤毫毕现地展示了出来,同时也无限地深入了人类的精神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无疑在改变当代先锋写作原有面貌的过程中,标识了当代文学对人类精神空间的深入探索。


    残雪获奖记录:

    文学类:

    2022-9-16,第十六届花踪文学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2021-3,2021年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作品:《贫民窟是我的家》

    2015年,其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34]获得两个国际文学奖的提名: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和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

    2019年3月13日,英国《卫报》报道了 2019年国际布克奖公布的13名入围者名单里,其中就有残雪,她凭借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此前,阎连科、苏童和王安忆也曾获得国际布克奖提名。

    2020年4月2日,短篇小说《女王》获首届“大益文学双年奖”特别奖。


    残雪作品列表:

    文集:

    《残雪文集》(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残雪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

    长篇小说:

    《突围表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单身女人琐事记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

    《边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吕芳诗小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五香街》,作家出版社,2011年(即《突围表演》)

    《新世纪爱情故事》,作家出版社,2013年

    《黑暗地母的礼物(上)》,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

    《黑暗地母的礼物(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

    《赤脚医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

    中短篇小说:

    《天堂里的对话》,作家出版社,1988年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台湾远景出版社,1990年

    《思想汇报》,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

    《辉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奇异的木板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黄泥街》,台湾圆神出版社,2000年

    《美丽南方之夏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蚊子与山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年

    《长发的遭遇》,华文出版社,2001年

    《松明老师》,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爱情魔方》,民族出版社,2004年

    《从未描述过的梦境》,作家出版社,2004年

    《双重的生活》,台湾木马文化,2005年

    《传说中的宝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暗夜》,华文出版社,2006年

    《末世爱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侵蚀》,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情侣手记》,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垂直的阅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紫晶月季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神秘列车之旅》,漓江出版社,2016年

    《一株柳树的自白》,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

    《茶园》,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年

    《少年鼓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

    散文及评论: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残雪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地狱的独行者》,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艺术复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置身绝境的操练》,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温柔的编织工:残雪读卡尔维诺与波赫士》,台湾边城出版社,2005年

    《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黑暗灵魂的舞蹈:残雪美文自选集》,文汇出版社,2009年

    《于天上看见深渊》(与哲学家邓晓芒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旋转与升腾》(与邓晓芒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

    《建构新型宇宙》,作家出版社,2019年

    译作:

    《斯大林晚年离奇事件》(与邓晓芒合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

    外国译本:

    《天堂里的对话》,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苍老的浮云》,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9年

    《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90年

    《残雪小说集》,意大利理论出版社,1991年

    《绣花鞋》,美国霍特出版社,1997年

    《天空里的蓝光》,美国新方向出版社,2006年

    (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有小学学历的残雪,再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预测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av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