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愿意去做那个 “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 的绝世强者,但是我们从未真正看到过那个躲在我们内心深处瑟瑟发抖而又无助的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个人觉得了解自己、透析自身的性格是一件不大众也没有必要的行为,因为人类生命的洪流中,真正了解自己而度过一生的又有多少呢。然而,我很庆幸能够遇到这本书,因为平凡人的一生必定遭遇挫折,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是不现实的,我最理想的状态时看过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后,我依然选择热爱这个世界,所以,居安思危的性格永远会为下一个不知何时何地降临的挫折武装着自己。
我非常认同我自己一直坚信的观点: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解决一切挫折的方法除了能力之外,还要了解问题的本质,因为了解本身就已经在解决问题了。人生没有复制粘贴,不要赤裸裸地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他人解答,毕竟人生这么短,也该为未来年迈的自己留点念想;当然借鉴他人人生是必要的,毕竟书籍还是汲取养分的不二法门。
我们所处的文明,决定了我们注定面临焦虑的折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除外),毕竟强者也是经历过弱小时的无奈。
小时候的我们因为一包五毛钱的辣条而会期待一整天,步入社会的我们即使十包辣条也无法给予一丁点儿时的喜悦,微观上说是责任,父母力不从心,我们后知后觉地接过了父母身上的重担;宏观上讲是社会文明催着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所以,快乐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任何决定都有错误的风险,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做决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愿意承受错误的决定所带来的所有后果,不怨天尤人,还有就是要有能力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
王小波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身能力的不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还有一个前提至关重要,那便是勇气。
小时候的勇气是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上台表现自己,敢于大方问候陌生亲戚……但这些都被学习成绩盖过了,换言之,一个沉默冠岩而成绩拔尖的孩子,他性格上的缺点,在世俗的眼中都不足为道。
长大后的勇气便是敢于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后果,敢于直视那个内心弱小而且残破不堪的自我。我们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我们所看到的镇定很可能都是一些假象或是表面现象,那些我们佩服的人,其实也是随大溜儿的人或是通过小聪明得到一些好处的人,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和信念去真正地、主动地解决冲突,基本上靠的都是冷淡、服从或者是撞大运。
想要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就必须要在遭遇冲突时,拿出勇气去面对它,也是面对自己,同时尽量去寻找解决办法。勇气越大,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快。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荣格认为,所有的元素都是伴随着它的对立面而共同存在的,这是他根据个体身上存在的多种矛盾总结出来的规律。表面上软弱的人,内心一定是坚强的;看起来外向的人,其实非常内向;看起来一切以思想和理智为行为标准,但实际上,情感才是心中最重视的东西。
不敢直视真实弱小自己的人,往往都表现得非常怯弱。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攻击,他都选择了回避,所以他很郁闷;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坚持;明知别人是不对的,却不敢指出来;明明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却不敢那么去做;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去追求;完全没有命令和要求别人的能力。
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拿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这是他依赖别人的一个表现,对他来说,别人的拒绝不仅是一种打击,而且是毁灭性的,因为别人越是夸他,越是喜欢他,他的自尊感就越强,反过来,别人越是骂他,越是讨厌他,他就越是觉得很受伤。他心中的逻辑方式非常独特,所以他因为别人不回请他而觉得自己的自尊降到冰点,当然,表面上他还是会选择接受,不会表现出任何异常。
谦虚和善良的人,可能会被别人欺负和利用,而越是依赖别人,自己就越是脆弱。
索伦·克尔凯郭尔在《致命疾病》一书中说,无法成为我们自己是一切绝望的根源。
身为群居性高等生物,很多内心的情绪都是共性的,因此,在阅读时有太多太多的“对号入座”,但是我想说的是不要盲目地全盘否定,最首要地是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改变,因为有些缺点甚至缺陷都是成就自我必不可少的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