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上起来,思绪飞扬,抓不着头绪。东拉西扯的念头让心瞬间烦躁起来。急需想要干点什么,让自己平静起下来。
做早餐的间隙,拿起《曾国藩家书》,仍然是读昨天的《禀告父母述赴京及抵京后事宜皆顺》那封信。
读罢,愈加感喟。
一、所述无非日常琐事,却“孝”字力透纸背。
他告诉父母自二十一日乘车离开汉口,如何搭乘车辆,路上行程多少,花费多少,天气如何,此等小事一一讲来,看上去似一小孩向母亲报告所经事情,十分幼稚。可正是如此细说,做父母的才能感觉到儿子虽在远方,却犹如在眼前一样。
而我们自以为长大了,成熟了,很多事情就不跟父母说了,父母很多时候也不敢问了,似乎竟怕了长大的孩子。
曾国藩竟是如此懂得父母的心,懂得远方的父母如何惦念征途上的儿子,为解除父母思念之苦,记下当时点点滴滴。其情可谓深意。
二、与父母沟通思想,内心坦荡。
曾国藩将自己日常所读之书,所听之课,所作之文,一一向父母汇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学习思想动态。
而我们工作上学习上的事却很少向与父母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将父母排在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世人常吃的后悔药。曾国藩是把母放在心尖上的人。
三、告父母所交之友,细到每个人的名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都说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出门在外,特别置身于官场之中,父母尤为担心他身边的朋友。所以知父母之心,曾国藩把身边朋友都一一介绍给父母。他们的品行就都在父母的心里了,焉有不放心之理。
四、正己之身,尽长兄之责。
信中有言,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曾国藩对诸弟不仅仅简单的问候,而且关心到实处。像父亲,像老师,也像朋友。
读曾国藩家书没有不思及自己的父母的。想想多年前没有手机,多靠书信传递信息的年代,自己在外求学,一学期也写不了几封信。真的很难想象,母亲是如何的惦念。可是她从不跟我说,她怕我担心她。
如果那个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家书,是不是会多写几封家书呢?不会,那个年龄应该是读不进这个书的,我那时的心,还静不下来。
所以,有些道理是要到某一时刻才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