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一本书·
读书:一口吃下,然后有回味在心头其实读书这件事情,有时候真的要勉强一下的。先一口气吃下去,然后再来发现回味。
好比1804这一本,我最不愿意啃的是《认同与自由》,一方面因为自己是做法律这一行的,越是做这一行,就越觉得法律的事情无奈多于实效,不愿意讲;另一方面,我确实对某些迫害女性、违反人类自由尊严的事情很看不过眼,不是很愿意看这类案子,怕自己生气。
到最后看完,反而是好不容易啃下来的这篇基本法,让我收获更多。尤其是,看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因为反对宗教标志出现在国家管理事务中而立法,实际上是剥夺了信众中女性的职业权利——而她们恰恰是最受迫害、最需要保护、最需要话语权的一个群体。
这些视角带来的益处,远多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是非对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要广泛地读书,无论是知识、观点,还是单纯的美学价值,都可以给我们启发,带来新的看世界的眼光,乃至于带来新的看自己的眼光。
这些营养,终究有一天会有用,重新浮现在心头,不会枉费我们一口吞下所花的力气。
《认同与自由》作为法律专业从业者,读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法律归根到底是一个权力体系,从事其中的人却很容易迷失在权利和义务的对境里:后面那一系列头巾案全都是2003年判例留下的坑……
跟《嘉靖律政风云》对照着看,更容易发现法律制度的真相——所有司法的事情,到最后都是政治的事情。联系德国的头巾,还可以再多说一句,所有宗教的事情,到最后也是政治的事情。
《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是最喜欢的一篇,从四个层面讲平行世界,逻辑清晰,结构漂亮,实在精彩。最难的是又多说了一点,关于我们要怎么样去看待一个猜想,以及,有些预测到最后相当于啥也没有预测。人类的想象力,通常是没有现实世界精彩的,只要你真的了解怎样去看。
《流浪广州》也是非常喜欢的一篇,人有各种各样活法,浪子的生活,也一样有规有矩。说到底,不管怎么样去活,都要坦然面对自己,还得像个样子,体面得很。
当时看这一篇的时候,一直想到电影《横滨玛丽》,当时在一席听导演中村高宽讲玛丽的故事的时候……他讲日语的我又听不懂!但是看PPT里面的一些图片和介绍,配合他的语气,还是完全能懂里面的意思。很多时候,很多故事,很多人的人生展示给你看,最后都是为了回答“活着是为了什么”。流浪广州的故事,也是这样。
《伤痕》,其实之前美术馆展连环画的时候,看过《枫》,那时候看就是感觉一种惊心动魄的伤感——现在的人看那个年代的故事,真的是毛骨悚然的痛。同样地,看《私人文学史》,最大的庆幸是,现在有很多书可以读,真好。
《失落的天文台》,小中见大,其实是一部新中国科技史,随着光环境的变化,其实也是一部北京城市变化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