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心是如何运作的》

《信心是如何运作的》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8-31 14:17 被阅读0次

    《信心是如何运作的》

    1. 信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叫,做得到,第二个部分叫,会发生。自信导向行动,而自尊过强,阻碍行动。

    2. 掌控感,是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信心的显现,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上。信心的显现,还需要一个魔法棒,那就正向表达。

    3. 信心,其实是一个自证预言。

    4. 做自我肯定练习,多去跟那些可以提升你的信心的人打交道,假装自己可以,你就真的可以,踏出第一步才有路。认为自己老了,会大大降低信心。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会降低这个群体的信心。

    设想一下,你发现了一样东西,会让你更有钱、更长寿、更聪明、更快乐、更有动力。它就是信心。

    在2007年,埃默里大学做了一项研究,让一批学生用握力杆来测量握力。研究人员事先告诉其中一批学生,你们是参与者中体力比较强的,然后又告诉另外一批学生,你们属于体力比较弱的,用这种方法来操控他们的信心。实际上,两组人的体力不相上下。

    结果很惊人。信心比较强的那一组,握力时间比弱的那一组长了30%,手部疼痛感也比较少。这说明,信心会增强身体耐力。

    威斯康星大学也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对志愿者的手臂施以令人疼痛但不会造成伤害的热力,在一半的时间里为志愿者提供手柄,并告知说只要握住手柄就能减轻热力。实际上,手柄就是个摆设,不能控制热力。实验中,研究者会对志愿者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扫描。

    结果发现,只要志愿者握住手柄,他们控制疼痛的脑区就会被抑制。也就是说,只要志愿者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局面,即使实际的局面并没有变化,他们的痛感也会减少。这说明,信心可以减少疼痛。

    还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时,他采取具体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一个人不幸生了重病,而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仍抱有信心,他就会活得更久。

    这些研究都在告诉我们,信心确实有神奇的作用,会对我们的身体、心灵、行动力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

    信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又该怎么增强信心呢?

    第一部分

    信心是什么?虽然信心并不是一个陌生事物,但是它很抽象,似乎很难被定义。然而我们都知道,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清晰地定义它。

    信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叫,做得到,也就是相信自己或他人能做到某事。在认知心理学上,这种信念叫做效能预期。第二个部分叫,会发生,也就是相信做了这件事,期待中的改变就会发生。在认知心理学里,这叫做结果预期。而真正的信心,就是把做得到和会发生,这两种信念结合起来。

    举个例子。你想减重,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午餐要吃得比平常更健康,就只吃一份沙拉。做得到的部分,就是在“拷问”你,你对自己坚持吃沙拉有多大的信心?你可能会想,如果我中午只吃一顿沙拉,餐后可能会很强的空腹感,打开冰箱会想,天哪,不想看到沙拉了。我不行,我做不到。这就证明在做得到的部分,你不够有信心。而会发生的部分就是问,你对吃沙拉能带来减重这件事,有多大的信心?有的人会觉得,我不管吃多少都会长胖的。这就是在会发生的部分,不够有信心。

    把能不能做到,和会不会发生这两类信念进行组合,就会得到四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做不到,不会发生。假设一个场景。医生告诉你,你血糖有点高了,需要锻炼身体,控制饮食。你的心思飘到锻炼身体时的辛苦场景,心想,我做不到的;进而你想起家里有好几个长辈,血糖都挺高,于是你想,锻炼身体有什么用,该得病还是会得的。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在这种心理机制时,大脑中前扣带回皮层中的动机因素就会下降,这意味着,这个人没有动力去采取行动。

    第二种,做不到,会发生。在这种心理模式下,你相信医生的话,认可锻炼身体对降低血糖有好处,但是你对自己的能力很怀疑。你想起,自己曾经断断续续锻炼过几次身体,都半途而废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这种状态下,脑额叶中部的自我评价系统,会释放让人感到挫败的因素。因此,你会感觉到羞愧、焦虑。

    第三种心理状态,叫做得到,不会发生。也就是你相信自己可以坚持下来,但是你打心底里知道这没什么用。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不相信自己行动有结果时,大脑的奖励系统就会发出痛苦的信号。

    第四种状态,叫做得到,会发生。这就是真正有信心的状态。你相信锻炼身体是有用的,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全心投入锻炼,内心渴望成功,每天活力满满。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有信心的状态下,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会增加,这不仅让我们心情愉快,也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只有第四种,有信心的状态是真正能促使行动的。在其他的状态下,大脑会以各种形式释放消极信号,阻碍我们的行动。

    信心是“做得到”和“会发生”这两种信念的结合,在有信心的状态下,人会更加愿意采取行动。

    自信和自尊是不是一回事?自信指的是对自己有信心,也就是大部分时间里,都相信自己做得到,而且自己期待的改变会发生。很多人会把自信和自尊混为一谈,但是作者说,自信和自尊很不一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的。

    自尊是什么。在评估问卷里,研究者往往用这样一个问题来测试一个人的自尊程度,那就是,你在多大的程度上对自己感到满意?很显然,自尊是一种对自己过往行为表现的评价。

    通过定义,已经能看到一些差别了。自信是面向未来能否达成改变的预测,而自尊是面向过去的评价。

    自信和自尊更大的差异在于,自信导向行动,而自尊过强,阻碍行动。

    西北大学有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对自己评价很高,反而会限制他采取实际行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两组学生评价自己。第一组需要用中性词评价自己,比如“安静”“随性”等等,第二组要用正面词汇评价自己,比如“慷慨”“大方”“善良”等等。

    评价结束后,研究人员请学生们顺便为慈善机构捐点钱。结果,使用中性词评价自己的人,人均捐款2.7美元,而使用了正面词汇评价自己的人,人均捐款却只有1.07美元。为什么认为自己“慷慨”“大方”的人,反而捐款少呢?

    研究员把这种现象叫做“道德认可”,这是指一个人光是想到自己是个很有道德的人,就会在心里给自己很大的认可,不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行动来印证自己的道德感,也就没有动力采取行动了。

    自尊是面向过去的自我评价,而且自尊太高,阻碍行动;而自信是面向未来的预测,而且自信很强,促进行动。两者不正是相反的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听人说,不要自尊心太强啦,用平常心看自己。或许原理就在这里。

    第二部分

    信心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信心是怎么产生、发展,并且最终影响一个行动发生的?

    首先,信心是怎么产生的。这里主要看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是自信。

    如果一个人能力强,做什么事情都做得好,就容易有自信。我们也容易想到,如果一个人家庭条件优越,也容易有自信。有研究还真印证了这个判断。研究发现,在其他因素差不多的前提下,社会、经济地位出身好的孩子,往往更有自信。

    但是,能力强、条件优越,就是自信的全部来源吗?普通人就注定没有自信了?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有那么一些小孩,出生在低收入的家庭,能力也不比同龄人优越,但是他们也展现出了自信。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哪儿?调研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都不同意这样一种表述: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我控制不了。也就是说,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对自己的事有掌控感。

    还有一些孩子,生存处境更糟糕,父母长期吵架,家庭关系很差。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不是注定自卑呢?研究者发现,如果吵架的父母至少能听到孩子的想法,能部分采纳孩子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环境有一定的掌控感,孩子也会展现出自信感。

    掌控感,是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研究者提供了两组选择。一组只有一个选项,但是这个选项并不差;另一组有几个选项,但其实都不如第一组的选项好。结果,参与者大都选择在第二组的几个选项中做选择。研究者分析,人们倾向将自己置于有选项的环境下,因为那让他们感受到掌控感。可见,掌控感是一个基本需求。也有研究发现,对生活掌控感高的人,生活满意度也高。

    除了掌控感,作者还提到了一种自信的来源。那是一种很极端的经历,可以让人拥有一种极致的信心。有研究者调研了一批超级精英,比如史上最出色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等,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共享一种经历,那就是在小时候遭遇过重大不幸。比如,泰格·伍兹有一个扭曲的家庭环境,这种例子我们还能想到一些,比如马斯克也有一段不幸的成长经历,乔布斯被亲生父母遗弃等等。

    如果小时候有过很艰难的经历,内心就会储存一种强大的力量,也会早早明白一个道理,事情再苦再难,也终会过去。这一类人,会用更加积极的状态看待如今的处境,甚至处境越糟糕,斗志越昂扬。所以作者说,逆境的炉窑,可以锤炼出极致的信心。

    当然,这不意味着重大不幸是产生超级精英的必要条件,也不值得效仿。但对于有过这样经历的人,请相信,那些你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质变为如今让你更自信的能量。

    如何在具体场合把信心调动出来?比如说,正在参加一个篮球比赛,面对着强劲的对手,感到有点胆怯。这个时候,怎么召唤出信心?

    信心的显现,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上。当我们全神贯注地专注于眼前具体的目标时,信心就会出现。

    请注意,这个条件里有两个要素。第一,注意力;第二,具体的目标。如果没有专注地做这件事,打着比赛心里关注的是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能不能拿到金牌?信心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只是为了玩得开心,信心不会出现;如果目标遥远、抽象,自己根本无感,也不能召唤出信心。当我们全神贯注地专注于眼前具体的目标时,信心才会显现。

    信心的显现,还需要一个魔法棒,那就是正向表达。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的表达,其实反过来,一个人的表达也会影响他的心理状态。匹兹堡大学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第一组参与者不管感受到什么都要大声说,我感到焦虑,而第二组参与者则大声说,我感到兴奋。结果发现,第二组参与者的信心更足,表现更好。

    当我们感到心跳加剧、手心冒汗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说我很焦虑,而要告诉自己我很兴奋。当我们出现了失误,不要说我很笨,而是要说,我下一次一定能做得更好。你会发现,你的心态也会随着语言发生神奇的变化。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我明明把事情搞砸了,我明明就是能力不足啊。作者说,信心本来就有一定的扭曲现实的效果。它像是一个玫瑰色的眼镜,过滤相反的证据,让我们无视坏结果的发生,甚至,让我们产生一种轻微的狂妄。但正是这一丝狂妄,让我们有勇气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而当我们真的实现了目标,我们就会更有信心,当我们更有信心,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更愿意对自己正向表达,于是我们更有信心……你看,这样一来,我们用初始的一点点扭曲现实的张力,搭建了一个关于信心的正循环。信心的飞轮转起来了,我们内心的能量越来越足,事情也越做越好。

    信心,其实是一个自证预言。也就应了那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发生。

    人脑扭曲现实的作用,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同的。在孩子阶段和老年阶段,大脑对好消息的反应相比中年阶段更大,对坏消息的反应更小,而且到了80岁以上,人脑对坏消息的反应远低于童年水平。也就是说,老人和孩子,尤其是老人,更容易把世界往好的那一面看。

    而人脑在什么阶段对坏消息的反应最大呢?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尤其是40岁左右,相比于孩子阶段和老年阶段,更容易把世界往不好的那一面看。当然,对坏消息反应大,有很多好处,能让我们未雨绸缪,办事周全。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信心是一个自证预言。尝试把事情的走向和自己的能力往好的那一面看,甚至轻微的扭曲现实,我们或许会收获一个更好的结果。

    第三部分

    如何培养信心?

    首先,做自我肯定练习,也就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给自己很多的认可和鼓励。作者有一位朋友跟他分享,自己曾经跟哥哥聊起环游世界的梦想,哥哥嘲笑他说别痴心妄想了,你能适应得了?他立马很失落,但随即努力地跟自我对话:我曾经克服过不少的困难,我的能力是很强的。在一遍遍地跟自己对话后,他慢慢地感到信心恢复了很多。而有研究人员做脑成像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做自我肯定练习时,大脑中产生积极感觉的脑区会比较活跃。

    而且,自我肯定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不会下意识屏蔽威胁信息,从而为改变带来机会。比如,一个人如果吸烟,对于吸烟有害健康之类的讯息,就会产生防御心理,但如果一个人先做了自我肯定练习,告诉自己,我能够改掉吸烟的习惯,再听到类似信息,就不会屏蔽。那就更容易改变吸烟的习惯。

    第二,识别你周围的人,谁会提升你的信心,谁会破坏你的信心,多去跟那些可以提升你的信心的人打交道。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藏起阶梯”,这是指有些人成功之后,会把自己在奋斗路上经历过的艰难曲折、迷茫辛酸,统统隐藏起来,制造出一种天资过人,才能与生俱来的假象。作者把这种人称为“信心破坏者”,跟他们相处,容易被假象迷惑,失去自信。所以,作者提醒,在跟这类人相处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盲信,不要让他影响了你对自己的判断。

    第三,假装自己可以,你就真的可以。有研究发现,人在不自信时,容易蜷缩身体,弯腰驼背,双臂交叉,而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有意识地舒展身体,比如站直身体,挺直肩膀,双脚分开,就能增强信心。这种身体舒展的状态,被称作高能量姿态,有意识地使用高能量姿态,会增强自信。

    一位社交博主的问答。有人问,我最近生意失败,感觉情绪低落,没有自信,我该怎么摆脱这种处境?博主回答说,你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昂首挺胸地走路,不要让任何人看出你的低落,你就能摆脱低落。你看,这是不是跟作者的观点异曲同工。

    最后,踏出第一步才有路。别再权衡论证了,先迈出第一步再说。作者说,一个人越是焦虑,在生活中做事就越少,获得新体验和做成事的机会就越少,于是进一步地缺乏信心,形成负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最重要的就是行动起来。作者说,对于一个焦虑的人,借助行动来产生新的感觉,要比借助感觉来做出新的行动,容易得多。总之,动起来,用行动推动那个信心飞轮吧。

    这个世界可不只有增强信心的法宝,还有打击信心的陷阱。两个削弱信心的行为。

    首先,认为自己老了,会大大降低信心。

    有一个研究,把65岁左右的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告诉其中的一半人说,研究对象是40岁到70岁的人群,你们在参与者里年龄比较大。又告诉另外一半人,研究对象是60岁到90岁的人群,你们在参与者里年龄较小。之后,研究人员把这两组人再分别对半分,让他们看观点相反的文章。一半人看到的文章说,虽然变老会导致记忆力下降,但是可以通过备忘录等工具来弥补。另一半人看到的文章说,变老会导致不可改善的认知衰退。之后,再让所有人做脑力测试题。

    结果发现,内心认为自己年龄较小,且看了衰退的能力可以通过工具改善的人,测试得分最高;认为自己年龄较小,且看了衰退的能力不可改善的人,得分次之。而认为自己年龄比较大,而且衰退的能力不可改善的人,得分最低。这说明,认为自己老了,会让人对自己的生理机能失去信心,而认为生理机能的衰退无法改善,则会进一步加重信心的流失。

    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对于自己的信心越足,步速就越快,走路姿态也更有活力。那些在研究中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很多的办法可以保持独立”的人,比那些同意“变老会对我的社交生活产生影响,这是我控制不了”的人,步行速度会快13%。还有研究人员对20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做了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信心跟记忆力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并不是一个人因为记忆力衰退而失去信心,而是当一个人主观地认为自己记忆力不行了,他的记忆力就真的变差了。主观的记忆力衰退在前,客观的记忆力衰退在后。

    要把自己老了这个心理暗示,从心里拿掉。时常提醒自己,人生还长,我还很年轻,还能做很多事。尤其不能把“我老了”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的信心才不会熄灭。

    第二点,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会降低这个群体的信心。

    美国一所大学,从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选择了最难的33道题目,分别给美国的黑人和白人学生做。他们对一半的学生说,这些问题主要考察的是阅读和推理能力,也就是跟智力相关的因素。而跟另一半同学说,这些问题考察的是与心理相关的因素。结果发现,认为题目考察的是智力因素的人中,黑人学生平均答对了8道题,而白人学生答对了12道题。认为题目考察的是非智力因素的人中,黑人学生跟白人学生一样都答对了12道题。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考察智商会增加黑人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导致表现欠佳,结果是反而强化了刻板印象。

    还有一项研究,考察的是对女性视觉空间能力的刻板印象。研究者让男性和女性同时做视觉空间类的任务,发现女性的表现不如男性。研究人员用脑成像识别女性在做任务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女性在做视觉任务时,大脑中加工情绪部分的活动就会增多,干扰了清晰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说,女性因为刻板印象产生了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了表现。

    研究者进一步做实验,提前告知女性参与者,有权威测试发现,女性在视觉空间的测试中优于男性,结果女性的表现就会与男性相当。

    可见,刻板印象会深深束缚一个人的信心,干扰一个人才能的发挥。

    关于两性的信心差异,书中还举出了很多项研究,结果都指向,女生的信心比男生略弱。比如说2017年,美国的研究人员给一群5岁的小孩讲故事,故事主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后让小孩在四个成年人中,猜测故事主角是谁。这四个成年人中,两个是女性,两个是男性。大多数女孩选择的是女性,而男孩选择的是男性。这可以理解,因为人天然对同性更熟悉。

    但是,当研究者在6岁的小孩身上做同样的实验时,奇怪的变化发生了。大部分女孩也选择了男性作为最聪明的人。研究者分析,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期间,有一些偏见被植入了孩子的大脑。而在英国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访问了英国的3000位经理,让他们评价自信水平。有50%的女性经理选择了我很自信的选项,而在男性中,这个比例是70%。作者推测,除了性别偏见,还有一个导致女性信心略弱的原因是,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所以更倾向发现别人的优点,给别人赞美,而不是自己。有研究发现,同龄的男孩和女孩中,女孩更多地赞美别的孩子,而男孩更多地赞美自己。

    虽然这几项研究的对象局限在英美,但是对我们也有启发。女性同胞们,更要有意识地打破偏见的束缚,同时请记得,赞美别人的同时,别忘了赞美自己。我们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一句俗语叫,信心是金子。信心更是点石成金的手。它能让懦弱的人变得坚强,让脆弱的人拥有勇气,失望的人看到希望,让我们能破除万难,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信心是什么,它既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也就是相信自己做得到,也是对于外在世界的乐观,也就是相信努力了会有回报。它是一个玫瑰色的眼镜,轻微地扭曲了现实,但正是因为这一丝扭曲,让我们在自证预言的循环里,做得越来越好,最终实现了可能在旁人看来有点可笑的目标。我们也分享了一些增强信心和怎么避免信心被削弱的具体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用一句金句与你共勉:请记住,你会成为你所相信的样子。(You become what you believ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心是如何运作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kq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