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①。在我国古代,“道德”一词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如老子《道德经》的“道生之,德蓄之”。这里的“道”,最初的基本意思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即“所行道也”,后引申用来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法则以及做人的原则、道理。而德者,得也。道与德二字联起来组成一个词,就是认识、实践那些有益于他人的道或做人的规则之后有所心得,使之化成自己的品质,这就是道之德。即所谓“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而“伦理,,中“伦,,字指的是人与人的辈分关系,“伦’’的本意是“辈”。“辈”的原意是“军发车百辆”。引申之,同类之次称“伦”,如父子之伦、夫妻之伦等等。“理”是剖析、研修玉石,“理,治玉也”④。伦理则是人伦之理则,可见伦理与道德两个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伦理侧重于表达人与人道德关系的规律,而道德更侧重于对人与人关系规律把握后的主观心得,所以我们把伦理称之为道德哲学。重视伦理道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关系和谐,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