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生,除了理想你还有什么?

大学生,除了理想你还有什么?

作者: William_a7f1 | 来源:发表于2017-10-31 16:05 被阅读0次

    大学生,除了理想你还有什么?


    “大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经很多次有人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

    面对那些疑惑的面孔,每一次我都感到很迟疑,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为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理想,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它总是若有若无,让我不知所措。

    要说理想,大学以前,它一直和我形影不离,小学时,我的理想是坚不可摧的军人,因为父亲给予了我军人般的安全感,转眼进入中学时代,我的理想又开始向考入好学府而转变,动力之下,我皆试着去将他们一一实现,后来,中学时代的理想也确实实现了,我在高考之时候“不负众望”,考出的成绩至少在我心中比理想成绩还过于理想。

    但是,当我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好像失去了理想,它开始将我拒之门外,很多次我试着去将他打开,却发现找不到一把合适的钥匙。通过不断与人交际,渐渐的,我发现置身于事内的人并非我一个,而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当今中国的大学都是培养社会型人才之地,然而事实上,却造就出了一届届的无理想的,无专业技能的“学士”。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中国不思进取的大学体制下而造成的,也有人说,人到大学,思想上已足够成熟,应该具有自我约束能力,之所以学而不成完全是自己没有适当的自律。

    对于两种观点,细细看来,似乎都带有些极端的成分,造成这样的结果来源于很多因素,毋庸置疑这两个因素更为突出,但在这个人价值逐渐取代集体价值的社会里,我认为后者所造成的影响力更大,我更愿意相信三分体制,七分人为。

    “进入大学,理开始退化”

    大学的两个月前,我对自己信心十足,我有理想,我要成为一名能驾驭货币的企业家,以为只要我好好努力四年的时间,一定能成就我内心的蓝图,可是,时间线聚拢,成形,捻转,回绕,不断扭曲着我的价值观,最后联结在一起将理想绕成了一团,刚开始能看清它的真面目,后来就成为了一个奇闻怪谈。

    大学后的两个月里,每一天除了上课之外我的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准时上课,认证完成作业,时不时也会去健健身,跑跑步,我坚信“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时间久了,我开始发现,我每天认真上课,而老师枯燥无味的“敷衍式”讲课却让我越来越无法从心底上再接受他们少的可怜的“应试“知识,没错,应试就是单纯为了考试,这样的教授方式对学生的会学习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只能学到一点表面知识,甚至,还有可能会过后遗忘,这让我想起了我刚刚进入大学时与一位大我一届的老乡谈话时他曾说过,保守估计80%的本校大学生学习都是在期末考试前的两个星期开始学习的,而且还是临时脑补,过后仍然会忘掉。

    那么,基本上对于这些浅薄而又无多大实用价值的知识明明一年内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学习,为什么还要浪费四年的时间去学呢?,没人给我任何的答案和线索,慢慢的,我的质疑开始控制了我的行动,有时我上课开疯狂的玩手机,有时作业与课堂对不上号,甚至有时,不耐烦了直接翘课,就这样,我从“努力型”学生沦为了“普通型”学生,也成功从一个热爱运动的暖男向只对游戏温柔的宅男过渡。

    “理想”两个字有时候我不太敢想,因为它在我心里面已经愈加模糊,我深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感让我感到害怕但无可奈何。

    后来,有时我经常在心底反问:“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 一次次的思想上的碰撞,直到在某一天,火花最终迸出来了,也许是某种程度上的“幡然醒悟”,我“决心”要自我修正,于是我又恢复了以前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依旧在宿舍和图书馆之间奔波,但是和之前不一样的是我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比刚来的时候个你更加努力了,早出晚归,可是一段时间走来,我并没有看,我仍然十分迷茫,并不是因为我找不到或者说没有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而是,而是我找不到努力的动力,于是又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就业者来说,他最想明白的是应聘的公司到底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创造什么?”,尽管学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地方,但学校不是社会,甚至差别很大,只是我们习惯很少去思考,习惯当一个过路人罢了。

    这是关于我自己的一个真是的例子,但其实,我只是沧海一粟,类似于这样的学生,数不胜数,迷茫,无望,梦想在四年里,就如一颗石头一样,日磨月磨,最后化为尘埃,不复存在。曾经立志做高官,做富豪,做企业家,做资本家,四年消磨,终究成为了时间的奴隶,最后的结局往往也皆是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关于“理想”那些东西也从此封锁于禁区,谈之则色变。

    “理想其二,良策其一”

    对于以上的例子,确是我个人的真实的经历,我从自信到迷茫,虽然每一个人对大学的体验感并非一致,但无助,迷茫,我想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想方设法的想去改变现状,那么,你现在应该问问自己:“你已经改变了吗?,改变了你又的到了什么,知识还是好习惯?如果没有改变,你有该如何去改变呢?”

    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大多也都是源于自己,但自己又恰恰是最难战胜的,回过头来,我们也必然也懂得,车到山前必有路,大多数问题都能够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但是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思考和规划,找到关于问题的内因和外因,内因上要不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外因上,也需要不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经过对资料的大量收集和调查,以下是80%-90%大学生大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类型。

    1.对于方向上的不确定性或者对方向选择上的摇摆不定

    首先,对于方向我们总是难以确定,可以先从自己的兴趣或天赋入手,尽可能多的去接触那你所未接触的事物,渐渐培养一种猎奇心理,这样的话才找出你的未知兴趣或天赋,特别是那些对于那些已接触过的事物未产生兴趣的人,更应该去主动挖掘自己的兴趣。

    其次,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想找到自己的兴趣或天赋之处,并非易事,即使他耗费很多的时间来挖掘也并未找到,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应该明白,方向很多时候都是自己选择出来的,很多人对于方向并没有依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而是对于不同的方向,进行一段时间的对比之后就确定了,看起来是草草的选择,其实也确实是草草的选择,但事在人为,选择很容易,但无论如何选择,后期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至于在方向的规划上,我们要提到目标,但目标又不等同于方向,目标往往更倾向于代表近期你所要完成的某一个任务,而方向是你对某种大的选择的长期性坚持并决心要达到某一水平的过程。但这里为什么要谈到目标呢?因为方向是目标的集合,一个方向上的总体走向便是由一个个小目标依照时间顺序的排列而确定的。那么这会给我们某种关于解决对于方向不确定的问题的tips,比如说,我先确定一个总体方向,再把方向分成好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对应一定数量的目标,然后我们再来规划具体该如何执行。这样的话,就能使你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你也能知道自己该对此做出怎样的行为。

    2.心浮气躁,不能自律。

    对于这类学生,一部分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因为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在学习方面,总是心浮气躁,心里难以平静的去接受知识。例如看一本书,特别是一些实用类书籍,很多学生难以坚持两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的专心阅读,或者,在某一天打算学习一本关于专业方向上的书籍(非课堂教学),打算每晚找出一部分固定的时间来学习,可是坚持了几天过后,就像过堂风一样,说走就走,不见踪影。

    很多人对手机难以戒瘾,上课、吃饭、看书、睡觉甚至连走路注意力全在手机上,已经做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久而久之,看手机的“良好习惯”也就培养出来了。手机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小方面而已,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方面,我们无法去适当的约束自己,这代表的是一种劣质的性格,当然这种性格难以改变,但改变的关键是你自己能否在“自律”的问题上下一番苦功夫,这里的建议是通过“逐步消减法”来培养自己的自律习惯。

    所谓“逐步消减法”,顾名思义,你可以理解为,通过逐步的培养自律的行为来达到对不自律的行为逐步减少的方法。这里以“手机问题”为示范。在”手机问题“上,我们要严格控制每天对手机的接触时间与非接触时间,并逐渐通过改变接触时间的长短来减少对其依赖性。例如,根据课程表来进行控制,第一个月必须保证每天每一节课的45min里,至少保证25min没有和手机接触。第一个月开始养成一个微弱却容易退化的习惯之后,第二个月必须保证每天每一节课至少保证35min没有和手机接触。第三个月,第四个月,依此类推。这里的“接触”倾向代表于“注意”,而并不意味着人机分离,或者是来电接电的情况。

    有效的运用“逐步消减法”,能够提升自我自律能力,培养自我良好的“自律”习惯,该方法解决问题的核心策略是对于时间的严格控制,并通过阶段性的改变时间条件来达到目的。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身理上做出的行为,来源于心理上的控制,所以,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在心理上自我督促。

    3.时间比较混乱,没有对生活的做出具体的安排

    时间上的混乱,会导致生活中的迷茫感与日增加,会让你目光短浅,因为你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时间做出合理且具体的规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所以计划在生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不仅要知道今天该做什么,还要知道明天、后天甚至后天之后的日子里该做什么。schedule就是一个对时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安排的方法。

    但是在写schedule的时候一定要写的清晰、明确,避免交错的情况发生,首先,要能体现出在不同模块上对时间的分配,比如,运动时间模块,学习时间模块,休息时间模块,活动时间模块等等。其次,要合理利用、合理分配。不能将大量的时间安排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模块上,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的实际情况来计划,特别是要从兴趣方面下手,有的人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那就应该给自己安排多一点的学习时间,而有的人则比较喜欢运动,那就应该给自己安排多一点的运动时间。例外的是,有些模块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就像休息时间模块,人每天正常的休息时间不能低于7个小时以上,不然就有可能会引起失眠,而学习时间模块,我们又必须不能让它所占总时间的比重过低,否则会影响技能的培养。

    4.伪“努力”。

    热衷于所谓“伪努力”的人,他们习以为常地机械付出,没有考虑过战略上是否正确而稀里糊涂地把时间精力投入了进去,到最后他们内心更多的是无望与责备,他们只知道“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在用“伪勤奋”来掩盖自己懒惰的本质。

    那么到底要怎样避免这些“伪勤奋”呢?

    其一,养成自己每日反思的练习。反思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给一个人带来长期效益的行为。反而只有在长期持续性的反思自省过程里,我们才可以得到不断的精进,产生不断更新的想法和内容。

    我之所以,没有说是培养自己反思的习惯,是因为,很多习惯是不需要牵动我们太多意识的。就比如跑步、喝水,这些行为只是在一段时间内需要花费我们的意志来进行有意的培养和监督,之后产生习惯性的改变。但反思不同,它所处的环境是日益变化的,遭受的挑战是更多的,也是更难坚持下去的。

    就例如很多人会因为今晚突然来的聚会还有其他要事而对自己:反正明天也可以做。结果明天又会产生没必要一天做两次这种念头。

    其二,具备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能力。当我们过多的依赖外界(别人)来帮我们解析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些信息偏差,直接导致我们走上一条歪路,从此一弯弯到头。

    就拿我上面所举的例子关于老师的例子好了:

    老师说的那句:成功源于勤奋这件事错了吗?当然没错。但是为什么就有这么多人误解,导致有人一直在努力却收获不了进步呢?

    在现实生活里,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着看透问题本质的能力。所谓看透问题本质就是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原因,以及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的一些知识原理。

    就例如当老板给我们下达一个指令的时候,我们一般员工都会从本能的想着先从做什么(what)这一点出发思考。而很少人能够从方法、措施角度(how)出发。那能站在为什么(why)这个角度的人就更少了。

    领导:咸鱼啊,你安排大家一起开个会吧!以前的我我:好的,老板。(单纯执行)现在的我,可能就会内心os:为什么老板要让我安排他们开会呢?这个会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

    看起来这可能是一个很简单的先后问题,但实际行动看来,当你真的优先从为什么这个层级上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的答案可能和我们一开始设想的大大的不一样。

    底层原理:黄金思维圈

    其三,多在知识层面下功夫。且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阅读的时候不是带自己的“主见”去读

    这里的不带主见指的是,没有保持怀疑的态度去阅读,只会一味地吸收作者的观点。在听别人演讲也如是。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传统的方法是教我们采用一章一章读的方法,一边做做笔记,并没有将他们串联在一起。这导致了,我们一边看得津津有味的,一边却忽略了怎样将这些知识是否是正确的,作者观点哪些我应该去生活里践行一下,哪些是该摈弃的。

    说到这里,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我本篇文章逻辑架构有点奇怪或者是不合理,如果你有好的建议可以在留言板提出。欢迎~

    二、没有产生一个内化和输出的过程

    我们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运用,很容易被我们丢在一旁。

    虽然我这人平时也爱画一些思维导图,但当我真正回过头来看的时间却很少,更别提输出了。

    为什么要在知识层面下功夫?

    我们生活里遇到的很多问题,是可以从一些“本源”型的原理里得出结论的。就比如为什么我们在关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分出心来关照到其他方面?(管窥)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要继续下去?(思维的舒适区)当我们不化妆的时候,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没自信了很多?(焦点效应)

    只有在掌握了这么多的根源知识,我们才可以对应在身上找出更多的答案然后进行筛选让自己变得少走一些弯路,让自己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生,除了理想你还有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pb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