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书籍能够给予人很多的启发,但是生活体验是写作者必须积累的。看着多年前的作品,大部分作者的第一冲动都是修改,认定有太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3f676c937ba0008e.jpg)
书写故事是构建作者的世界。基本材质应该是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不可否认很多人有天才的想象力,如柴春芽说:“人类不是凭靠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依赖文学想象,开启了发明创造的智力冒险。”
但是,仔细考虑那些了不起的作家,作品描述的都是他熟悉和掌握的内容,完全脱离他的世界,会让人很快感受到陌生和不适应。
同时,故事如果想给他人触动,应该具备能量,能量应该来自哪里呢?来自颠覆。
八股文也有起承转合,没人喜欢平铺直叙,一眼就看得到头,读者用上帝视角审视,如果作者思路简单,他们会笑着扔开作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bc95f6e2908d9237.jpg)
塞内卡的《幸福生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作品中有充沛激情,阅读者如同坐过山车般,体会到清新凌冽,印象深刻。
将认知彻底推翻,将命运教会的常识变成无法理解的举动行为,这是颠覆,将带给作品个性。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说:
“话语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一种媒介。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是一个人采取行动的时候,期望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裂开的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或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断层。
要构建一个场景,我们应该不断地撬开现实的这些裂缝。至于故事的能源何在,答案也是一样:鸿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aeb47912a1233038.jpg)
找寻断裂的感觉会让人非常痛苦。优秀的作家,往往精神上有着极大的伤痛。许广平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常躺在阳台地板,孩子看着父亲,也走到身旁,默默无声躺在一侧。
思考的痛苦无法述说。电荷从电磁的一极跳向另一极,生活的火花也是在自我的现实之间这道鸿沟的两岸来回跳跃。
写作者利用能量发动故事的引擎,打动观众的心。没有能量,就应该放松一些。
坚持储备,努力前行,聚焦目标,书写熟悉的领域,思考认知矛盾,这会让故事更加动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140c2f40f6adf1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