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独自坐地铁,我忘了带手机,只好干坐着,但是却发现整个车厢的人都在玩手机,连身边白头发的老大爷都戴着耳机听手机里播放的音乐。那种齐刷刷“低头族”的场面让我忽然意识到某些科幻电影里对机器统治人类大脑的预言或许有几分道理。
前几日读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我又开始反思这个现象。这本书被网上称为“戒手机大全”,提出网络工具已经让我们的思维越来越碎片化、浮浅化,而我们更需要持续专注的深度工作。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为什么要深度工作。第二部分则具体指导如何有效地深度工作。全书有理论有方法,相信只要读懂了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以各种方式减少生活中网络工具的干扰。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指出天才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但忙碌≠生产力,高质量的工作产出应该=时间×专注度。如果不能专注,有外界干扰,不如让我们的大脑休息一下,放空自己,减少浮浅工作。对于那些碎片化时间,当我们只是身体劳作而心是放空的时候,比如散步,淋浴,那么就可以思考一些生活和工作难题,进行有成果的冥想。刘未鹏的《暗时间》里也提出过要利用买菜坐车等时间集中思考一些难题,但说得很散,没有卡尔分析得系统全面、条理清楚。
在这部分,卡尔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三个角度论述深度工作的意义。神经学角度来看,大脑是统一的,如果你的深度工作质量很好,大脑就会认为你的生活是丰富有效的,于是就会帮你过滤掉那些不快。从心理学角度方面,工作比休闲更享受,因为有心流活动,即“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就感,也就是后面哲学角度论证的高水平技能工作所能带来的神圣感。卡尔指出,“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工作”,要学会从职业中萃取意义,将责任转化为你的终身成就。人的心理都是具有正向暗示功能的,越有成就感就越做得好,而破罐子总是破摔的。
日本人说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卡尔提出所谓工匠精神必须通过深度工作来实现。所以,我想当下国人缺少的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拼尽全力,把自己所有时间都用来忙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且为自己打上工作狂的标签,但那种成就感是虚假的,只有真正有成效的工作才能产生成就。工作不需要发狂,只需要专注、有效。
那么,如何有效呢?卡尔在第二部分为读者指出深度工作的具体办法,其中有四点对我来说特别实用。
第一是“定期问责”制,就是用一个计分板,为你的每日工作做一个时间日程表,每周回顾完成情况,指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我从两年前就开始用王潇的“趁早”笔记本,里面就有年计划,周计划,甚至遗愿清单,并且按重要性、紧迫程度为使用者将工作进行分类排序。用了这种详细日程的规划本,我就像带了一个随身助理,拖延症也减轻了。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会把我的日程规划中有关浮浅工作的部分再减少一些,多给深度工作留出时间。比如听书这个习惯,以前我开车、走路的时候都喜欢听书,现在觉得其实并没有太大作用,而且很不安全,不如思考一些具体问题。
第二是晚上彻底屏蔽对工作问题的担忧。这一点对我启发也很大,我现在晚上一般不看比较有难度的书,只看一些期刊新闻和通俗类的文学读物。有的人喜欢早上读新闻,我看新闻是晚上,早上用来处理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另外我的娱乐时间也可以思考工作难题,或者为自己的文章框架打腹稿而非继续输入新知识。
第三是“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这是我认为的全书核心部分,即如何筛选网络工具。作者认为能够影响工作目标的核心因素,且带来的好处大于害处的,才是可以适当保留的网络工具。我们首先要为自己的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设下几个目标,不是盲目的忙碌,而是有的放矢地去投入工作。我现在也关闭了微信朋友圈,但保留了微信的其他功能,原来想写微信公众号的想法也改变了。因为我发现按照书上的理论,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微信公众号的经营会耗费自己很多心理能量,如果将这些精力投入到写作中,我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快的提高。现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只负责收录自己的一些已发表文章。我还关闭了微博,我希望自己以长文而非碎碎念的形式与读者交流。碎碎念只会让我们养成碎片化而非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第四点是要经常修改时间笔记本。卡尔说,我们的时间计划经常会被干扰或打断,因此要时不时地修改一下,养成主动思考如何安排时间的习惯,增加稳定性。我们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卡尔要我们学会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为浮浅工作设立严格的配额,并且用模糊的理由对浮浅工作说不,避免给被拒绝着否定你理由的机会。至于如何区别深度和浮浅工作,作者提供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花很多个月才能完成的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这个方法我觉得很有效。对我来说,与写文、阅读和思考有关的才是深度工作,其他的一切无关工作能避免就避免。
当然,作者也说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浮浅工作只能减少,而不能彻底消除。关键是我们能够抽身出来,认识到当下这个网路覆盖的现状,学会把从浮浅工作中夺回的时间投入到更多的深度工作中去,做一个真正高效、充满幸福感的人。
记得多年前看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以后,我就曾有过扔掉手机的想法,但是这本书让我辩证地思考了网络工具的问题。我想,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从自身实际工作的目标出发,充分权衡利弊,去芜存菁,“用”手机或者电脑,而非被它们占据或者同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