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只需要妈妈的奶水和轻轻的抚慰,也许就够了。等我们能睁开眼睛开到世界,听到亲人的声音,我们试着发声,等待回应。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一阵轻轻的拍打,我们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后来我们长大了,开始想弄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慢慢开始认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试着知道它们的名字,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试着尝试不同的蔬菜水果,来知道它们的味道;通过触摸甚至是毁坏一件玩具或物品来知道它是什么,它里面是什么。那时候的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但是你会跑,能想办法打开冰箱上层的门,拿到零食,并且试图通过哭闹与爸妈讲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天,我们搬着凳子爬上窗台,发现窗外还有一片不一样的天地。但是爸妈曾经抱我到窗前时,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有当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眼看到远方。
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那么多现象等着大人解释,太多为什么要问,我们需要知道究竟为什么,而不是被敷衍。所以一个为什么牵连出一系列为什么,直到问到自己都觉得愚蠢了才停下来。等问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后,我们对着世界绝望了,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逻辑。我们又开始学会反问,想知道“为什么不”,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为什么那么多不允许。
我们慢慢开始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我们开始月经或者遗精。于是不得不思考,异性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们可能从那一刻起已经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玩伴了。可能他们将因为有性别的差异而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后来的经历也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无论如何爱慕追求异性的心理开始萌芽,有的过早成熟而过早凋零,有的很晚长成却带来了很多压抑。
我们继续长大,我们虽然可能不为着吃穿发愁,我们却会为了更体面的衣服,球鞋,更好的羽毛球拍而心生羡慕和嫉妒,无形中我们开始攀比家庭带给自己的优越感,我们感觉到钱的存在,思考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情,什么又是生命。尽管那时候我们最自由,我们最具爱的魅力,也最具有生命的活力。
到了真的要结婚的年纪,我们真的就结婚了,在众人的目光见证下结合在一起,并宣誓永远不离不弃,那些众人里有已婚的,也有未婚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祝福,但最终归于一种,就是你与他们一样,需要体验相同的旅程。
结婚后,或者说结婚前,我们需要的东西变得多起来,我们需要一所房子,让我们居有定所。我们需要必要的日常交通工具以方便生活工作。我们体验到了优质产品和服务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和体验,于是开始向往能够拥更高品质的好用的物品,更安全的食物,更自由的时间安排。于是我们发现生活的成本束缚了自己,首先职业将决定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分配,同时也带了了不一样的金钱收入和社会地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考虑自己可以接受的成本或能抵御的风险,我们开始变的谨小慎微,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一个需要我们付出很多也得到很多的世界。
从小到大,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被满足,表面上看我们需要更多的金钱来支撑这些,因为现在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到。我们梦想中有一天不为钱的事情发愁,所以我们拼命赚钱,让自己在忙碌中找到微薄的价值感,后来我们发现这是我们真的需要的吗?
先贤们早就为我们发明了很多宗教,告诉我们要学会让自己收敛欲望,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
其实我们需要的无非是片刻的自由,片刻的宁静,片刻自己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做什么都可以,听一首歌,读几页书,或者发一会儿呆。在这个时候,“肉体没有病痛,灵魂没有纷扰”。
我想在垂死时,让我的亲人们走开,然后安静片刻,再独自上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