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答应他的女友芮小丹,为王庙村扶贫。丁元英为王庙村扶贫,究竟会开启什么呢?究竟能动摇什么,这是难以知晓的。
丁元英答应女朋友芮小丹,为王庙村扶贫。丁元英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呢?他为什么和芮小丹在一起呢?丁元英身上的引力点在于他总能抓住事务的本质,而颠婆或者走出常人的思维,另辟蹊径 找到解决办法。在开篇的“美女是魔”的辩论中,丁元英抓住了这个结论错误的根源,指出魔在心中。人可以有欲,但是欲要有边界,若欲无边界,那么欲就成为心中的魔。
丁元英的王庙村扶贫项目在道德上站得住脚,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为穷人谋福利,本身就是道义的。有道使人心安,然而在做这样的道义之事之前,丁元英为什么要到五台山求“心安”呢?
这就要看丁元英为什么心不安?因为他知道,他的扶贫必然要动别人的奶酪,分别人的蛋糕。这个世界的财富就那么多,赚钱就是割肉,割是别人的肉。如果这个别人是恶人,那么割恶人的肉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儒家文化传统,对于那些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之人,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割这些人的肉,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但是丁元英的割肉对象是乐圣公司,是乐圣的林雨峰。割林雨峰这样一个做正儿八经生意人的肉,就产生了合理性的问题。所以丁元英心不安。对于丁元英这样一个通透的人,心有不安,可能答案就在贾岛诗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很多时候,局中人都很难跳出局看局,即使是通达透彻之人,走着走着,也有可能云深不知处。那么谁能为他拨云除雾?也许只有那些能够从彼山看此山,从局外看局内的人吧。
心不安的丁元英为什么要和朋友去五台山求心安呢?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佛教中的智慧担当,说法之时擅长降伏各种异端邪说,能让狂妄之人变得谦虚,令未发菩提心之人生起菩提心,并不退转。所以到五台山求大智慧,以大智慧心安。他们到五台山求心安,拿钱去敲门都吃了闭门羹,最后拿了一手诗敲门才得以见老和尚。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为什么这首诗能敲开老和尚的门呢?诗展现了对修行之人的嘲讽。和尚们修行也取不到真经,那么他们为何修行呢?穿着袈裟的人修行也不能清净,而且修道之人修了千年,还都是痴人说梦。这必然会引起老和尚的辩“智”欲望。和尚也是人,也逃脱不了人性,丁元英利用了这一点敲开了老和尚的大门。如果老和尚收钱,那么丁元英就不会再去问道,因为丁元英认为老和尚也在利中,他也是身在利的此山中,何以能拨云见日。
五台山的老和尚,大师是这样评价丁元英的,他说丁元英有“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和一分痞气。”当大师说出“一分痞气”的时候,丁元英的朋友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当老和尚能说出这样的话时,就说明老和尚站在了彼山上,能看清此山之人之事。
在丁元英和盘托出扶贫计划时,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智玄大师对丁元英的智慧跟参悟是认可的。心做心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就不必讨什么心安。老和尚站在彼山上看了此山中的丁元英,认可了丁元英的 做法。丁元英讨了心安,虽对不起他人,但对得起心中之佛,这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