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心理学思维学习笔记

认知心理学思维学习笔记

作者: 行知_7b20 | 来源:发表于2022-06-22 11:25 被阅读0次

          认知心理学就是对自我和世界的感觉,记忆,理解,思考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

          认知过程的分析框架,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希夫林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类记忆处理过程模型,其实这张图讲就是人类在接受刺激与产生回应之间,那一切的内在处理过程的步骤分解。

          能够到达常识记忆存储器的内容,就形成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记忆,而调控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东西叫做控制处理器,它是整个过程的监控,我们的意识,反思,注意力的分配,全部都是在这个供应区里面实现的,这边的长时记忆他被假定为永久性的,短时期呢通常不超过30秒,而感觉登记则通常只有几百毫秒,这个分析框架也就是我们本文的骨架,我们依次聊到感觉存储、短时记忆、控制处理器、意识、长时记忆、遗忘和认知系统。

          首先是感觉存储,感觉系统本身其实是有存储能力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让你马上闭上眼睛,然后回忆最后那一刻看到了东西的数量,你会现这个数量可能会超过20个。听觉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一段音乐已经停止,马上闭上眼睛回忆,就能发现这个音乐里面的一些细节,还仍然在耳。这就是感觉存储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能够存储大量的东西,但是存储的时间非常短,通常只有250毫秒,最长不超过四秒钟。那么只保留这么短时间,之后这些存储的感觉信息怎么办呢?大部分都会随之消失掉。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漏洞,上面是个非常非常宽的,感觉存储系统那么紧挨着这个感觉这种系统的信息的一部分会流入一个叫短时记忆的模块,这个模块能够存储项目大概是5~9个,平均数量刚好是7,平均数量刚好是七,所以就有一个所谓的人类瞬间只能记住7个零散数字这个说法。

          短时记忆有一个特征,就是通过复述可以大大增加它进入长时记忆的可能性,就像这张图里面示那样,一个刺激如果可以顺利的进入短时记忆,那么只要他能够及时得到复述,就更有可能直接进入长时记忆,否则这个记忆就会被遗忘。

          人类短时记忆时间的长度,就是大概在12秒到15秒之间,当然这个时间长度是在没有复述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在12秒之内得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就可以被大大加强,甚至可以直接进入长时记忆。我们得到启示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过脑子,特别是那些你不太在意的,但是又不得不记住的事情,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3秒钟之内闭上眼睛,认真的把刚才那个要让你记住的东西回忆一遍之后,在12秒之内再做第二遍。这么一通操作,这个事情估计想忘都难了。

            关于记忆的首峰终定律,就是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是有三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这个过程中他的最特别的体验也叫最强体验,另外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首因效应也很重要,这个过程中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所谓的“峰”其实不只是说最好的体验,也包含这个过程中最差的,反正只要印象深刻,都会被记住。

          首峰终定律对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要安排一次美好的聚会,做一个好的产品,组织一个好的活动,那么最关键要营造的是开头和结尾的仪式感,还有整个过程中的惊喜感,以及要避免中间出现特别糟糕的体验。也就是说营造体验并不是平均发力,而是要把力气用在刀刃上,营造巅峰体验,而且同时要保证全过程,不要捅娄子留下很差的体验。

            控制处理器应该是认知心理学里面最关键的一个部分,要选择性注意,就是你的意识控制你的感觉系统,刻意聚焦在你关心的事物上。

         

          意识由五个部分组成,它合起来被称为AWAREness模型,就是注意(attention)、觉醒(wakefulness)、构筑(architecture)、知识(recall of knowledge)和情感(emotion)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合起来。

            觉醒可以简单理解为大脑清醒程度,我们每天的觉醒程度在不同时间都是差异很大的,这个也是我们俗称的状态。有的人的清晨时候状态非常好,有的人是夜猫子,这些其实都是特定的时间段,你的觉醒程度非常高的表现。

          构筑这个词比较抽象,指的是能够承载我们意识的具体的大脑位置。

          知识又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自我知识,二是世界知识。通常而言,在学生时代,我们的世界知识会膨胀的很快,而且涉猎的越丰富,通常自我知识反而会非常匮乏,这会导致一个现象,就是我们有的时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己却知之甚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坑。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真正的高手通常不需要什么都知道,他们只需要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好,不能干好什么,然后一直保持高度聚焦在自己能更好的那个地方去发挥能力。所以其实年轻的时候提升对自己的了解,某种程度上比提升对世界的了解还要重要。

          关于情感,意识通常都掺杂着情感的底色,观察任何事物的时候,都有一种原始的厌恶或者喜欢的情感在里面,所以情感其实是意识最不为人知的组成部分。

         

          有个意识科学联合研究会曾经罗列了意识的八大功能,分别是情景设定、适应与学习、排优先级、召集与控制、决定与执行、错误侦测与编辑、自我监视、组织灵活性。

          这里面最特别的能力其实是自我监测,这就涉及认知心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元认知。元认知这个词非常抽象,但是它却非常重要,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假设有一个我在认识世界,这个时候有另外一个我在观察那个正在认识世界的那个我,同时他也在观察那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个观察我的我就是我们的元认识。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自省。自省这能力,学术叫元认知,这种能力是一种听起来非常虚,但实际上非常很强大的能力,它强大在什么地方呢?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它能够无限叠加层次性。比如说你可以研究如何做一张桌子,这是第一层。然后你可以去研究,你研究做一张桌子的方法有没有问题,这是第二层。然后你还可以研究你研究做一张桌子的方法的方法有没有问题。这个可以无限套娃下去,每一层套娃就提升了一个抽象层级的等级,这就是层次性。你每一个系统的每一层次的提升就是一次维度的提升,每叠加一个层次都能产生巨大的升级威力。所以自省的能力不是加法,甚至不是乘法,而是一个指数级的能力。它是我们越年轻的时候,如果能够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就会成倍增长的能力,所以自省非常重要。推荐一个方法,丰田5why分析法。它非常简单,就是你想了解一些事情发生的背后的原因,可以连问五个为什么。5是个虚数,其实根据实际情况,它可以是3,也可以是10,它就类似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比如说某一天,当我的心情突然觉得很烦躁,这个时候就开始停下来,在一张纸上开始写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烦躁,然后我就发现,原来我有一个拖了三天的任务都还没完成,那为什么这个任务会拖这么久呢?就这样一直问下去,只要你愿意,有这个耐心不断追问,最终你总能够找到那个能够极大缓解你焦虑和压力的地方,分析到最后你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要你愿意这么做,连续追问个好几层,你总能比之前更了解你自己。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找到了原因,但是并没有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可能又需要对如何知行合一,如何构建系统,如何理解人生的无常,等等,都有所了解。这可能又是一道系统论工程学,概率论,还有更多一些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通常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我们都需要从不同的领域获得工具。

          长时记忆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外显记忆,一类叫内隐记忆。举个例子,自行车有两个轮子,一个车把和一个车身框架,这个就是外显记忆,就是what。我们只能通过实际去做才能表明我们知道怎么骑,这是涉及到内隐记忆的东西,也就是how。知行合一,知主要就在外鱼记忆那边,行就涉及到很多内隐记忆的内容了。

            外显记忆又分两类,一类叫情景记忆,这是让人能够进入过去发生的事情的那种机缘,比如说曾经看到了难忘的美景,这一类记忆的细节很容易被改变,容易遗失。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的时候可以不自觉的替换里面的元素。这类记忆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记忆成本很低,所以我们通常说讲故事是很容易让别人记住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类叫语义记忆,这就是对词汇、概念和抽象现象的记忆。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就是上面我们讲过,情景记忆容易被记住,但是它并不可靠,因为它主观性比较强,我们在提取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情绪、知识的改变而无意中篡改了剧情。相比之下,语义记忆可靠很多,因为它很抽象,而且不容易出现随意替代的现象,但是语义记忆非常艰难,所以为什么名言、金旬、唐诗宋词要比各种故事传承的准确性高很多。

          了解这两种记忆的模式,对我们的启发是什呢?凭借经验做事情,因为调用的是情景记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不靠谱,但是如果能够凭借方法论做事情,因为调用的是语义记忆,随着时间推移就一直保持稳定发挥。这也说明了总结方法论的意义所在。

          再深入一层,来看看上面说那个情景记忆,它随着时间推移到底不靠谱在哪里呢?也就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经历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记忆篡改。了解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客观的理解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记忆存在的非常多的漏洞,这里可以列举一下五大记忆的漏洞。第一个是省略,我们会本能的把不合逻辑或者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信息忽略掉。比如推卸责任就是典型的省略本能在发挥作用。第二个是合理化,我们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添加一些信息来帮助解释某些不协调的地方。第三个是信息转换,我们的记忆会把不熟悉的词汇替代成更熟悉的词汇,很多的时候甚至直接把原意都替换掉了。第四个顺序调换,我们有的时候会把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提前了,而把另外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靠后了,不自觉的在讲故事的时候调换了他们的位置。最后一个是个人态度,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其实是会决定我们回忆的情节。当我们的记忆的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就更加能够深刻的意识到什么叫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个道理,因为我们记忆系统本身非常不可靠。

          还有一个能造成我们自己偏差的东西叫做自我记忆图式,就是抽象的结构记难度最大,而跟测试者本人相关的信息记忆难度最小。自我记忆图式,就是跟自己相关的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这类内容是最容易进入我们长期记忆的。比如我们很容易记住小时候亲人、朋友或者老师对自己的某个批评,这种批评只要有一次让自己印象深刻,通常都会直接进入我们长期记忆,甚至是永久记忆,跟随我们的一生,留在我们潜意识里,以至于我们长大之后很多行为模式都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它们的影响。而对抗这种影响的方法其实就来自于深度自省的力量。通过深度自省,我们可以走到内心最深层次去审视的一些我们不假思索就认同的关于自己的标签,可以去回忆,当时是谁说了这样的话,才给我们贴上这样的标签,通过这种判决,我们很有可能找到并解开某些深层次的心结。

          自我记忆图式还有其他启发,比如说想要让对方记住一个东西就要跟他相关,而想要让自己记住一个新的知识点,就要思考怎么把这个知识点跟自己联系在一起。

          记忆和遗忘是一体两面,关于遗忘只说两个关键的模型。

          第一个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曲线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如果有某一个知识点,你只学了一次不复习,那么不管你当时学有多深,不再复习,你的遗忘曲线就会下降了很快。如果你可以保持在第一天、第三天、第六天都进行针对性的复习,那么你的遗忘曲线就瞬间从垂直逐渐变得平缓。变得平缓的好处,就是它更加不容易被遗忘了。

          第二个模型是耶克斯道森法则,它对应的是倒U型函数,意思是在适当承受压力的时候,记忆水平是最高的,当承受压力很小或者成熟压力过大的时候,记忆水平都是很差的。所以适度承压的确是唤醒大脑机能最佳的法则。

          整个认知系统的形成过程,整体而言,人类从接触事物到产生智慧中间会出现这么几个层级。首先我们需要辨别事物在能够清晰辨别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概念,而当我们对很多的概念能够理解概念之间的组合才会形成规则,但我们能够掌握很多的规则才会开始形成知识体系,而当我们开始只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推开智慧第一扇小门,只有我们能够运用很多不同的知识体系,从a到b到c到更多知识体系不断融汇的时候,这些累加才真正能够帮我们打开通向最终智慧的大门。认知心理学,聚焦在这张图里面的最底层就是辨别和概念这两层,也就是研究了人类如何从感知事物到记忆事物的全过程。从这张图里面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建立清晰的辨别能力是人生金字塔的底座。很多时候,我们注意力不集中,沮丧,焦虑,懒散,空虚,其实是一种大脑丧失的清晰辨别的能力,陷入了一种模糊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经常会使用类似大概应该好像可能这样的词来说话。比如说你问别人某件事情什么时候能完成,他的回答是大概可能今天下午能搞定吧。这个时候意味着他的头脑并不清晰,而当你能接受他这种答案的时候,反过来也证明你自己的头脑也不清晰。因为实际上他并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信息。所以提升团队沟通效率其中的一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目标给清晰的界定清楚。这个原理也适用你自己一个人的情况。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更加清醒呢?有个方法是会谈书写,正如培根说的那样:会谈使人敏捷,书写使人精确。而敏捷和精确恰恰就是头脑清醒最重要的两个特质。这里面说的会谈并不一定是找人来谈,也可以是自己跟自己谈。书写也不一定指的是写字,也可以是边写边画。纯粹的思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非常痛苦,但如果我们可以把嘴巴,耳朵,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激活更多的脑区协助自己思考,就可以大大减轻思考压力。所以让你思考的过程中,如果可以边说边记边画边自己自己跟自己对话,就更容易让自己把事情想明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心理学思维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zy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