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许巍的歌声在房间里响起。
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总是让人感慨良多。
看看去年年初立的flag,好像很多都没达成。看看自己的梦想,好像还很遥远。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怀疑人生了。然后开始自我分析,重新找寻人生的意义,再下定决心,开始新的计划。接下来,又一年过去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在歌曲末尾反复,它们一下一下撞击着我的心灵。为什么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因为活着活着,我的生活就止步在了眼前的苟且里。
苟且一:明日复明日。
明天再说吧。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口头禅或者心底词。
我们总以为梦想很遥远,遥远到那是明天、后天,大后天甚至更远的任务,仿佛我们肯定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梦想一样。但是这个假设有两个个前提:第一个是今天不用积累,后面临时抱佛脚也可以。第二个是我的生命足够长,至少长过我计划的时间。
第一个前提肯定不成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厚积,哪来的薄发呢?
第二个前提也不靠谱,因为众生无常,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很多人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才会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早点开始。
其实这两个前提都和时间有关。如果我们能把每一天都活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把每一秒都活成人生的每一秒,那么每一个当下,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大概也都清楚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却还是做不到呢?因为我们的懂得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我们是自大的。人一自大,就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就会觉得浪费这一秒没有什么,我们还有下一秒。浪费这一天也算不了什么,我们还有下一天。就好像每一个上前线的人都会觉得被敌人击毙的人一定不是自己。而真正最后一刻到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后悔,觉得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真正活过。
苟且二:人生得意须尽欢。
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吗?人生短暂,应该抓住当下,享受现在。
可是亘古不变的一个道理是,来得快的东西,去的也快,快乐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去的快,所以我们又会不断地找寻更多的快乐刺激。结果快感过后,是巨大的心灵的空虚。
18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提出过享乐主义,但是享乐主义并不是狭义的追求感官享乐,而是追求能够持续的快乐。
什么快乐能够持续呢?
身体感官刺激的快乐不会持久,精神刺激的快乐才会延续。精神刺激从何而来?从创造中来。创造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基于创造出的东西,而是源自创造出的成就感。真正的快乐,就应该建立在创造的成就感上。
苟且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吗?
“自由”这个词给多少人造成过误解。自由其实并不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自由”也是有前提的。“自由”的前提是“自律”。没有铁轨,火车早就翻了。没有自律,又哪来的自由?
自律也并不仅限于能够早睡早起,能够每天读书,健身和各种打卡。自律还应该是自控。别人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你能够抑制自己的怒火。面对诱惑,你能笑着走开。
光自律还不行,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就变成自私自利的小人了。自律之外,还得加上爱。自律加上爱,就是责任。
带上责任,发挥自己的才干,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歌声在房间里单曲循环许久,“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后面紧接着的几个歌词一直都没听清楚。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原来后面那句是这样唱的: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