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毕淑敏,迟子建,是我持续喜欢的作家。
想想,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对喜欢的人,或者作品,总也忍不住,甘心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阅读,去欣赏,去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一
老早以前,张爱玲就说过:出名要趁早。
此话,用在迟子建身上,非常合适。
和毕飞宇一样,迟子建也生于1964年,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人。
从小,喜欢读书。
19岁开始文学创作,从此,笔耕不断,成绩卓著。
1998年,34岁时,凭《雾月牛栏》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2001年,37岁凭《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43岁,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08年,44岁,凭《额尔古纳河右岸》获茅盾文学奖。
还获得过第二届华地文学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
等等。
迄今为止,共创作了小说、散文、随笔500多万字。
多么优秀的成绩单。
一个作家,一生中,能够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可见其实力,尤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
这一切,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其中,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可想而知。
二
大气早成的迟子建,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母亲是播音员,为女儿取的名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期望。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迟子建,对世间万物,兴趣满满。好奇,敏感,勤于记录。
不管是早期磨炼,还是后来,鲁院深造,和莫言等大家的一起学习,都是很好的经历。
那句话永不过时,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不间断的学习提高,使储备从未枯竭,专注而持续地做一件事,使她具备了匠人精神。
看到迟子建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往往让人眼花缭乱,可暗地里,她经受的挫折,困难,又如何能三言两语,说的清楚呢。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只可以陪一程,其余的路,都要独自走完。
作为独立的女性,同样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同样经历亲人离去的至暗时刻,如何从小我中走出来,汇入大众中,去体味,去感知,去区分,去辨别,是一个大的命题,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迟子建,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她的人生道路上,写作之路上,可以折射出许多东西,只要你细细体味,一定有所得。
每个时代,都有杰出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引领其他人,感染其他人,用自己的方式,使人在迷茫中,不失偏颇。我认为,著名作家迟子建,就是这样的引领者。
三
《文学的故乡》,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在炎热的夏季,为此,我很感激。
当我随着镜头里,迟子建的脚步,解说,来到她的故乡,工作过的地方,看到五十多岁的迟子建,精神饱满,笑声响亮,感到格外高兴。
那睿智的谈吐,自己仰卧在白雪地上的样子,觉得很美,很纯真,很喜欢。
也想起我在零零年代,从《收获》上,首次看到她的小说《踏着月色的行板》时,那种心灵的悸动,细腻生动语言,给与的震撼,独树一帜的表达,真是万分佩服。
也从此记住,迟子建这个名字。
后来的阅读中,随年龄增长,更多了沉静之美。
很享受那种快感,那种新鲜的生命体验。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些年来,我不由自主地成了迟子建的“忠粉”。
可能是同为女人,更能理解,生活给予的硬伤,如何让时间疗愈,如何规避,让自己向阳。
生命就是这样,哪一个冬天没有尽头呢,哪一个春天永远存在呢。
四季轮回中,能够时常阅读到,优秀作家的作品,是一件幸事,而新媒体的介入,又给广大阅读者,提供了便利,注入了活水。
期望读到更多好的作品,在此,也向我们的作家迟子建,致敬!
图片来自文友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