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解-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理解-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作者: 因色而魔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13:04 被阅读0次

    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此文很长。

    不合者,此处又遇到“某某者”,从前文你应该知道了带“者”字的指代通常比较麻烦,难以搞清其具体指代什么。仅看“言有不合者”这五个字,你可能下意识地想到“前言不搭后语”,而这基本上决定了你对这句话的大致理解。然而“不合者”就是指对方的话前后矛盾吗?

    第一,不合者指对方的话前后矛盾。此时说的是一个交谈的情景(前文讲解捭阖篇时也多将情景设定为交谈的情景),你和对方正在说话、正在交谈,要发现对方话中的前后矛盾,你先要能记住对方之前说了什么。不少人在和人说话时,说着说着,对方之前说了什么,他就忘了,那怎么能知道对方的话是否前后矛盾呢?这就要求你要会倾听,可以记住对方之前说过的话。

    你发现对方言语有前后矛盾时,你就要“反”,即反问、诘难;反复。如果你看到书上这么写或者你也想到了,就感觉很有道理,感觉自己也明白了“反”的大概意思后就停止了,那么你多半用不出来。你既然想运用,你就应该形而下(即具体),搞清楚反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形而上(即抽象),只求明白大概意思。

    前文说过关系类型这一大问题,如果对方是你的上级,你发现对方说话前后矛盾,你按照你曾经对“反”所明白的大概意思意识到应该反问对方,甚至是反复反问对方。尤其是“反复反问”这一理解,在你和对方的上下级差度过大时,例如,你是臣,对方是君,反复反问不是找死吗?甚至反问都需要注意点措辞和语气,要微反,捭阖篇前文有“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你说:“①老板,您刚才说的是xxx,而我清楚地记得您之前说的是xxx,您说的到底是?”

    如果对方是你的下属,你反问的语气需要强烈些:“②等等,你之前说的是xxx,现在又说xxx,到底是什么情况,你给我说清楚。”如果这件事比较严重,你可能需要反复盘问下属,以探求事情的真实情况(即求之),那么下属就要回你的话、给你应答(即其应必出),你就可以搞明白事情的真实情况(即得情)。如果对方是你的上级,你用句②的口气说,你认为会怎样?

    你虽然知道了“反”的方法,却没有仔细考虑过,事来时,你就不知道如何应对,你还是需要趟过去获取经验。区别是,你比那些不知道“反”的人能从经历中更快地获取经验。

    如果对方是你犯错误的孩子或者是嫌疑犯,你的语气可以严厉,你可以反复诘难对方:“③哼,你之前说的是xxx,现在又这样说,你还想撒谎(隐瞒)到什么时候?”,对方可能支支吾吾,不给你什么回答,但对方不自然的表情,已经说明了问题,这也是对方的反应(即“其应”)。

    如果对方之前说的话你记不得了,只是感觉到对方前后矛盾,你说:“你之前说的和现在说的好像不一样啊?/你之前说的好像是xxx,跟现在不一样啊?”而对方“老实”,你可以得到“应”;而对方“精明”,就有“我之前说了什么?/我之前说的跟现在一样啊、我之前没说过你听错了吧?”,你的不确定和迟疑被对方发现了,可你又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就会被对方蒙混过关,你就得不到有效的“应”。

    ······

    捭阖篇前文有“捭者,或捭而出之”,如何捭使对方出?此句告诉你,可以用“反”的方法。

    第二,不合者指对方的话不合常理(即情理、事理)、不合实际、不合逻辑。这一点比第一点更难让人发现。在社会上,你会接触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在说话的综合素质上,大部分社会阶层高的人会比大部分社会阶层低的人好,说话时出现前后矛盾的少。对第二点不合,前者不会比后者少多少。

    但是如果你逻辑不行,当对方说话时逻辑不对、甚至逻辑混乱时,你都不能发现“不合者”,又谈何“反”呢?你对常理不熟悉,你不了解实际,即使对方“不合”,你同样发现不了。所以,你的能力(即水平)不够,方法你是用不出来的。正如,武侠小说中力劈山河的绝招即使你知道怎么练,但功力不够、身体不行,你也练不了啊!故而,你不能说知道这个方法就完了,你还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但是,所谓的逻辑、常理、实际多得数不胜数,即使想提高对其掌握的能力,也无从下手啊?怎么办?面对这种感觉无从下手的问题,该怎么办?在《思考》文集中,已经提出过一个办法。而且,在前文中说过,你想要运用方法,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情景。在此,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情景中那些你经常遇到的情景中的逻辑、常理、实际,将此总结出来。

    当然,你认为可以看书学。没错,可以看书学逻辑,讲逻辑的书有很多。但有什么书会讲常理呢,又有什么书会讲实际呢,即使讲了,又符合你自己的情景吗?所以,要想真正掌握方法并运用方法,自己总结无可避免。

    (看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对多数人来说看书的方法不切实际,喜欢看书的人少,能耐心看完一本书的人很少,能耐心看完讲逻辑的枯燥的书的人更少。对于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来说,他可以开卷,但会看一部分后放弃;对于一个三四十岁的中青年、至往后的中年人来说,他在青年时没有看书的习惯,要他此时看书来学习?没时间、看不下去、跟年轻人比不了,总是,开卷看书是不可能的。有:鬼谷子这人十分牛逼,但鬼谷子原文难以看懂,还是看译文比较好。)

    第三,不合者指对方的话不合对方的性格思想等。这一点和前两点有明显的不同,前两点不合发生在一场对话中;这一点不合表面上是发生在一场对话中,背后隐藏着你和对方长时间相处的事实。如果你没有和对方长时间相处(包括与竞争者、死对头、厌恶者的相处),你怎么知道对方的性格思想是怎样的?你又怎能得知对方的话不合对方的性格思想?

    对方的性格思想等,不是你从对方今天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做的一件事得知的,是你从对方一系列的话、行为、做的事或者在某些重要时刻的话、行为、做的事中逐渐了解的。

    文中所言之事是人事,事是人做的,每个在事中的人都是施力者,都可能影响事的形,甚至改变事的走向,那些事中的重要之人更是如此。所以,每一个人都将构成事中的节点。你在筹策事之终始时,必须考虑这些重要之人之节点(即审变化)。由此,你需要了解其性格思想等(即达人心之理)。所以,你在事到临头之时才去考虑此点,如何能把事情做成?

    然而,一个人的性格思想是多么难以了解、难以捉摸,事看起来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做到。不说审变化,仅是达人心之理,就可能卡你一辈子。你投入众多时间精力,最后可能徒劳无功、于事无成。你若掌握一门技术,不如把这些时间精力投入技术当中,过硬的技术足够你生活得很好。随着科学、科技的发展,在促使一个人获得更好生活的众多因素中,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时,稀里糊涂的、不明就里的、莫名其妙的,你就把事做成了,又何必花时间来学习鬼谷子的理论呢?大概知道即可。

    言归正传。虽然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很困难,但你应该去了解一个人的好恶等表面上的东西,捭阖篇有“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而且,对一个人好恶的了解,也有助于你“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此处注意,言善言恶与这句话中的“反”的运用的条件不一样。

    第四,不合者指对方的行为前后矛盾、不合常理、不合实际、不合逻辑、不合对方的性格思想等。这句话说的是言有不合,而此处说的是行为不合。所以,此点不能算作对这句话的解释,而是对这句话的拓展。

    从第一点到第三点对对方话语的审察是递进的,审察对方话语干什么?你要“求之”(即得情),情是你实施谋略的基础,或者说是你接下来做某事的依据,而情在“其应”中。“其应”不是你直接就知道的,你得先发现了“不合者”,发现不合者后,运用“反”的方法,你才可以得到“其应”,即捭而出之。

    那“不合者”难道就表现在说话上吗?肯定不是,对方行为也会有不合。例如,如果对方是你的竞争者,你和对方可能没有言语交流,只能从对方的行为上审察。这时的“反”就不是反问,而是“反以观往”的“反”,即通过对方过去行为来审察现在的行为,以求获得对方行为背后的真实情况。

    第五,不合者指对方的话、行为与你的预期不符合。

    在谋事的过程中,对方是事中的节点,审变化时,你预估了对方大致会说什么、做什么,但实际中对方恰恰没这么说、这么做。其中不合之处,需要你返回过去反复审察。

    上述,分析了不合者的很多种情况,你可能会感叹鬼谷子非常厉害,短短几句话就能囊括这些多东西;你也许会质疑,不合者真的有那么多吗,鬼谷子都考虑过这些情况?

    如果你讲究实用,并且上述对不合者的分析对你有用,那么何必去质疑,能用即可。同样的,对于鬼谷子一书的伪书说,如果你讲究实用,并且鬼谷子一书确实有用,又何必去问去想这个问题呢?这种问题是鬼谷子学术者关注的,而不是鬼谷子实用者关注的。

    参考文献:

    [1]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

    [2]许富宏.鬼谷子译注[M]

    [3]唐突生,侯宇.鬼谷子与伐谋伐交[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la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