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做他的学生,却有幸听柳老先生的讲设计,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谢他在我跨入设计界之时,为我指明了方向。
今天有看了柳冠中老先生的讲座,感受颇深。但是,我的这种感觉,可能是他人理解不了的。同样在看讲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这和我之前的思考方向,大概是一样的。
凡事都要看到其最本质上的东西,而非外表上参差不齐的杂物(垃圾)。
设计也是如此,如果是中国学生,在中国学设计,倘若不看看柳教授的课,那真是太遗憾了。
当今社会,无论哪个方面,哪个阶层,都充斥着浓厚的功利性。人们追求的东西也是如此,所以产生一种不太好的循环。
有需求那自然有生产,那些铁包心的人,甭管会造成何种影响,一句话,挣不挣钱?
挣钱,干就得了。
别的地方不说,就说消费,按道理,消费的目的,是在于商品的实用价值,而现在“实用”这一点,似乎变成了商品的附加属性。
不管自身经济状况如何,总之就是一个字:买。
由于市场导向性,这个本来根基就不稳定的“生产者”,自然被带跑偏了。美观,造型……等成了评判商品,或者说产品的标准。
设计是为了什么?最初的目的在于什么?改变生活,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提高……。总结下来,依然跳不过实用性。
虽然,那些拼判标准已经成为了设计界大众的标准。但是,我能如何呢?追本溯源,不要变成大众标准。坚持做以实用为第一标准的设计师。
听柳教授讲,要我们把“名词思考”转化为“动词思考”我能理解一部分,但是表述不清。
那就讲讲自己的理解吧,同样以水杯为例。接到一个关于水杯设计的案例,然后就围绕着“水杯”展开设计。
设计来设计去,最终跳不出“水杯”这个框架。
水杯,水杯,让设计水杯,就真的只设计水杯了?
得看得深一些吧,水杯是为了某件事而被制造的吧?什么事呢?自然就是解渴。
设计水杯,实际上就是解决口渴的问题。
“水杯”这个框架是哪里来了?当然是第一个发明和使用水杯的人搞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个发明水杯的人,定义了“水杯”这个有助于人们解渴的工具。
那我们搞设计,讲一个创新。
设计水杯,就只看见了“水杯”而忽视了本质的问题“解渴”。
我们需要的是水杯吗?不是,我们需要的是“解渴”。
为何不跳出别人定义的“水杯”概念,重新定义“解渴”的方式。
很多人,似乎会在水杯的造型,配色,容量,手感……等方面下功夫,但这依旧是在搞“水杯”,而不是解决“口渴”
看清本质,无论是设计,或是其他什么,都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迈步向前。
以上,不过是我一个半只脚跨入设计门槛,并且准备在这条路长一直走下去的一个后生看完讲座的观点。
(上述内容,糅合了柳教授讲座部分内容和本人自己的解读,仅此而已。什么?我说的不对?那就不对呗,每个人观点不一,求同存异。脖子上顶个脑袋,不就是用来思考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