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说一句话,只是为了让一个人听到,但是必须伪装成讲给1万个人听。事实上,那个人最终依旧是听不到的。
《傲慢和偏见》,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它设计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男女主角之间所有的傲慢和偏见都烟消云散。那是一个轻喜剧,我一直觉得。而在现实里,傲慢和偏见往往越积越厚,一个以手机作为主要联络工具的时代里,“了解”二字显得异常罕见。
因为“了解”需要心和心的坦诚碰撞与真切交流。而这个时代多少缺乏了这样的淡定和耐性。我们活在轻悲剧的年代。
无论是男是女,对着旁人过于掩饰自己的心思和情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立和拒绝。我们总寄望于别人能理解自己,懂得自己,却根本没有打开一道门。而在这步履匆忙的世界里,谁又能耐心去了解一个人?你说,感觉熟悉,却触不可及。是啊,我们只是像看客一般,平静地凝视着,但是空无一物。
期盼别人了解自己,却总以为靠默契即可实现。你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彼此都不知道,但是还可以将这些怪责到“缘分”头上,美其名曰“这就是命,缘分不够”。
好大的屁话。但我也不知道还能如何去解释。难怪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了解。”(出自廖一梅)
所以,你错过我,我错过你,不是因为我们不合适,而是我们都没有能了解彼此。最后,也就成为了“不合适”——爱无能的最擅长的借口。
***
一个粉丝发信息给我,她说,有时候看到一些偏远山居别墅打的销售口号是:这里没有你们所谓的现代文明,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就连网络也没有。她就觉得莫名的感动。小时候一停电,家人坐在一起,在蜡烛旁玩影子游戏。好怀念那个状态下,不想告诉父母的心事都忍不住拿出来分享。
她的感触好有画面感。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停电,也曾有过她那样的行为。黑暗让大家团坐在一起,因为失去了视觉,反而其他的感官特别敏锐,包括心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元,都在怒放。
现在的夜晚,其实太亮。
***
不知道你们是否经历过那种,跟某个人拉锯式的试探、揣摩、猜测,最终除了可能曾拥抱过,留下的倒是很多的不解、迷惑,以及必然到来的错身而过。
人生最别致的一点在于偶遇。不知道哪个拐角你就能遇到让你意外的人和事。于是我对这个世界敞开我的心怀,接受一切看起来诡异的际遇,也从而能明了跟偶遇一样,别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另类“偶遇”。
于是,我遇到了你,遇到了他,遇到了她,遇到了它...如同我无法控制我们的邂逅,最终我也无法控制我们的分离。生命以清脆而又沉重的鸣笛声声,提醒我们,开往终点的火车正在启程。原来我们一直都在分离。
所谓对命运的控制,有时更像竹篮子打水。
我们自己也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并且,原子之间存在着互为矛盾的斥力和引力。所以,人是活的,动的,矛盾的,也是组成“社会”这个物质的最小微粒。只是在尘世中,很不得已有个顶着我名字的分子存在。我时常深感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感叹世界的神奇,自觉渺小不值得一提。所谓“命运”二字,也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乘以时间和空间参数后得到的一种唯心的社会化说法。
***
在某段静寂乃至无聊的日子里维持一种亢奋乃至上进的生命状态,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内因,需要外物。
内因是个人的意志。你能穿越暂时的黑暗,望清不明的未来,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孤寂的围困,到达彼岸,这是正的一面。反之若因外界所惑,徘徊不前,怀疑自我,最终将无法脱逃困境,那是反的一面。
外物指与你有关联的事物,如个人特长、兴趣、社会关系,等等。只有坚持发挥特长,坚持以小事为积累,坚持不为人所理解的自我追求,才能获得拨云见日的一天。
我有时候将故事,将感触,都故意说得唏嘘,是因为只要你抱着最微薄的期望,那对这个世界总会收获到更多的惊喜。当然很欣慰的是,有人从我的唏嘘背后,读出的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其实我什么都没有,包括没有什么不快乐。我奉劝你们最好也一样。
这才是无常的人生。
那我给你推荐一部关于无常人生的片子,最近刚看,比较喜欢。《洛克》。
可能除了活埋,这是第二部完全solo的电影,但一点不会闷。借用人家的一句影评,是“尽管只有八十几分钟,导演(编剧)斯蒂文·奈特却成功地把一个建筑师一段狼狈不堪的日常生活拍成了惊心动魄的‘24小时’。汤姆·哈迪的表演棒极了,很有说服力、感染力……”
让你瞧瞧另一种无常。当然,你逐渐会意识到,任何的无常,其实都是有因果的。所以,到底是不是有绝对的无常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