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先生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都没有见到真人,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酣睡,几个时辰之后,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当中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此处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悟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庄子·齐物论》中写道:“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
杜甫也在《梦李白·其二》诗中写道:“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
庄子又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大体意思是: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
庄子把人生看作一场大梦,这深深获得了后世的认同。
他的继承者之一李太白先生在与从弟春夜饮宴的欢乐场景中,也不免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选自太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节选自太白《春日醉起言诗》)
的感慨。
他的继承者之二苏东坡先生也在泛舟赤壁,怀古伤今之时,油然而生一些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庄子是人生大梦中的先觉者,所以他把心灵自由看得比名利地位更重要。
当楚王派使者来邀请他担任楚国相时,庄子正在钓鱼,对使者他讲了一个典故:一只龟死后,它的尸体被放在庙堂之上,受人祭拜,尊之为“神龟”。
庄子问两位使者:“对这龟来说,是死后留下尸骨让人崇拜好呢,还是活着在泥水里撒欢好呢?”两位使者说:“还是活着在泥水里撒欢好!”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也选择在泥水里撒欢!”
至味是清欢
庄子的精神境界之高,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同时庄子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隐士,隐其所身,但不隐其所思。也许他是借楚王之口向当时之人乃至后世之人道出他入世之理念呢!
庄子在钓鱼时,看鱼儿游来游去,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一段时间以编草鞋为生,一次穷到前去找河间侯借粮,却也不妨碍后世之人对他智慧豁达一生的敬仰。
后世文人当中能得庄子神韵的,除了李白便是苏东坡先生了,东坡先生可以说是继承庄子其中精神最杰出的文人代表之一。
东坡先生曾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提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看过《人间至味是清欢》这部电视剧。剧情虽有点儿狗血但是名字引起我了我的好奇心,然后我居然看完了。)
当时我看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还妄自揣测过东坡先生是不是在政治上失意后变成了吃货,不过说实话现在的东坡肉(红烧肉)太好吃了。据传,东坡先生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在杭州任知州时,为杭州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老百姓皆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大家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人世间最有滋味的,最值得在行将就木之时怀念的往往不会是那些表面风光但实际空洞无味之事,而是做一些清馨淡雅的事情,比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同友人在月下促膝而谈?
比如和家人在一块儿吃一顿普普通通的晚餐,这一刻的清欢也许正能体现出庄子的精神。
清欢是清淡恬然的欢愉,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它应是一种人心灵上的一种修行,无需豪情壮志,却需豁达之心;无需禁欲绝俗,却需冷静自持;无需归隐山林,却需淡泊名利。
清欢是一种心境,欧阳修在《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写到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不过分对自己严苛,也不过分对自己放纵,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便是清欢。
闲时,约上几个知心朋友,散散步,是为清欢。
清欢是一种姿态,是一些人行走于纷繁世间的姿态,不急不缓,享受一季花开的明媚,守候一季飘雪的纯澈;不被浮名蒙蔽双眼,不让无知浅陋腐蚀心灵。既保持谦恭,温雅,却仍有文人之傲骨,有年轻人的锋芒,这是清欢。
有人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欢席,狂欢过后,自然是独处时的落寞,但往往独处之时也是一个人内在灵魂升华的时刻。
也有人说清欢与狂欢不同,它是清浅而明快的,这欢乐既真实又长久,因为它早已深入人的骨髓乃至灵魂深处,这种绝世罕有的东西终会有高世之才把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去,供后人学习。
而像我这种粗鄙之人若学会这东西会嘚瑟地带到坟墓里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