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康老师心育 | 教育叙事写作中的心理学效应 二

康老师心育 | 教育叙事写作中的心理学效应 二

作者: 康老师心育 | 来源:发表于2020-12-16 15:16 被阅读0次

康老师心育 | 教育叙事写作中的心理学效应 二

三、损失厌恶

面对不发够文章,就发红包补偿的约定,有老师信誓旦旦地说道:“我得坚持写,坚决不发一块钱红包!”

我为这样坚持克服困难坚持写作的老师点赞!

从另一角度,我们思考——

难道熬夜写文章比发一块钱红包更轻松吗?

——当然不是。

难道我们拿不出一周三块的红包吗?

——当然也不是 。

难道发一块钱红包很让我们损失更多吗?

——有点这个意思。

损失一块钱比得到一元钱更让人难受。尤其在网络中,处处都强调免费的情况下。

这就是心理学的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image

当然,这里的损失不只是金钱,还有自己长期坚持的好习惯,在大家面前努力的形象,以及不断学习的毅力。

我们拒绝这样的损失,我们自然也欢迎这样的厌恶感。

这是对自己进步的鞭策和警示。

四、破窗效应

对于坚持写作班级故事,而中途放弃的老师朋友,我也能体量他的困难。

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琐事、个人的能力、自己的兴趣、专业的目标……都会成为阻碍他坚持的理由。

有时候,阻止前行的往往不是群山万壑,只是你鞋里的一粒沙。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次没有完成,第二天要补写,却因为一些事情又耽误了。只好发了红包认罚。

但下周又因为各种事情没及时完成,因为有第一次的红包惩罚,干脆以红包代写,放弃写作,倒也省心。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放弃,后面就会以此为借口,继续选择放弃。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处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这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一件负面的事,比如放弃或中断写作,如果在开始时第一次出现苗头时,没有被及时阻止,就会像河堤上出现第一个小缺口一样,慢慢决口,甚至崩坝,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坚持做事是这样,处理学生问题,何尝不是这样?

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反思、及时补上,不让第一扇破窗出现。

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代,又何尝不是一种价值追求?

五、标签效应

班主任中有各门学科的教师,通常大家会认为语文老师能够定得更好。

其实,这是一种贴标签的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 、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我们会成为我们心中期待的那个人。

标签效应本无对错,只是我们所标定的标签把我们引向何方。

不会写作从而不敢写作的老师,给自己贴上了不能写作的标签,从而也把自己给限定在“写不好”的框子里,不敢突破,不想突破,也不再突破。

语文老师可以把班级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语文老师做班主任来写作有着天然的优势。

魏书生、李镇西、王开东等全国知名的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

难道不是语文老师就写不好班级叙事、讲不好成长故事吗?

当然不是!

陈宇教高中化学、秦望教高中历史、段惠民教高中物理、李迪老师是职业学校的音乐老师……

教育叙事、班级故事,着力的不是文采,而是真实记录,不是语言华美,而是态度真诚。

写,才能训练写作;做,才能提升能力。

我们不要自我设限,从而限定了自己发展;

过早地给翅膀带上枷锁,会限制自己的飞翔。

我希望每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能打开思路,放下包袱,轻装前行,不断超越,不辍学习,向着班主任专业成长之路,一路欢歌一路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老师心育 | 教育叙事写作中的心理学效应 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on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