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4

作者: 木子和立青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11:07 被阅读0次

    刀郎带着一曲《罗刹海市》归来,有趣的歌词把“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和二十世纪逻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连系了起来。蒲松龄《聊斋志异》专写不可言的怪力乱神讽刺、抨击时弊。而维特根斯坦早期对语言的看法则是:能说的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没逻辑没用的别说,保持沉默。

    哲学思想太深奥,在《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于责任》这本书里,我更感兴趣的是维特根斯坦本人一生的传奇和各种眼花缭乱的身份。

    一、富二代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时代大背景是奥匈帝国,他主要生活在维也纳,他父亲是奥地利的钢铁巨子,一家兄弟姐妹八个,维特根斯坦排行老八。这样的富豪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专门请优秀家庭教师上门给孩子们上课,一家八个孩子在初中前是一起在家接受他们父亲指定的学习。他们干实业的父亲对待孩子们是相当的暴力霸道,不允许孩子爱好从事音乐一类无用的文艺,维特根斯坦有三个哥哥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下自杀。

    二、航空工程师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工程学这些数理化理工类学科感兴趣。19岁时他跑到英国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在机械物理世界里他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他动手能力很强,愿意去亲自去做修补组装机器这些体力劳作。但他在航空这个领域玩着玩着突然对数学哲学感兴趣了,放弃了航空这个领域,转专业从师于弗雷格和罗素这些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且是罗素大哲学家的爱徒。

    三、炮兵军官的维特根斯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英国读书的维特根斯坦以志愿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奥匈帝国去参战,和英法俄打。

    他的老师罗素认为这场大战是一场愚蠢、非正义的。但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公民为自己的祖国服役打仗是一种天职,一个公民就应该为他的祖国去服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这场战争谁会赢?他说:英法俄会赢。维特根斯坦战场上最后被意大利人俘虏,关到了意大利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度过了他的战俘生涯。

    让人惊讶的是,偏偏就是在这段战火纷飞的时间里,维特根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写作。且在大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回家,把父亲留给他的大规模遗产全部卖掉,把所有的钱一分不留全部捐了,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

    四、乡村教师的维特根斯坦

    遣散所有资产的维特根斯坦跑到奥地利一个乡下去做了一个乡村教师。他的教育理念很先进,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他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活跃课堂气氛,让班上最沉默寡言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去。但是,维特根斯坦也非常重视体罚,打人是他的家常便饭,这大概和他从小从父亲那里的经历有关。

    教师生涯里,维特根斯坦从和当地老百姓的交流里,认识了日常语言的丰富多彩性,那是一种根本不同于他自己在在贵族阶层里的德语。而当时的学校的语文课本语言是给城里的孩子准备的,价格贵、规模大、内容高大上,也根本不适合农村的孩子。他自己编了一本适合老百姓、孩子们学习的德语词典,里面没有浮夸的辞藻。

    在乡村的维特根斯坦一面积极向平民靠拢,一面也因贵族本身骨子里的价值观强调秩序等级,强调不能自由过度,引起当地村民、校长和牧师的不满。所以维特根斯坦没有在这个教学活动当中持续下去,离开了这个地方。

    五、建筑师的维特根斯坦

    离开了乡村回到维也纳,他的姐姐委托他为自己设计一套房子,他和另外一个设计师一起合作设计。维特根斯坦负责装潢方面的工作。维特根斯坦表现现出惊人的完美倾向,它的所有的计算都是极为精密,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只有纯粹的功能性。这个房子完成后,有人说这是适合神居住的,没有人气。这和他的语言逻辑思维毫不违和。

    六、渴望劳动改造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回到英国,重新在大学开始哲学教授的工作学习,获得了一定成绩,偏偏在1935和1936年的时候,他又要去苏联了。他跑到苏联驻伦敦的大使馆里面和苏联官员交流拿签证。苏联官员都知道维特根斯坦是有名的哲学家,他们问维特根斯坦为啥要去苏联?如果他想去做一个哲学教授,他们可以给他写推荐信。啼笑皆非的是,维特根斯坦回苏联官员说,他去苏联是为了逃避大学教授的工作,要去做一个普通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接受社会主义的锻炼。

    到苏联的他碰到了一个问题,时时有人监视,大家都不理解他的选择。无趣的维特根斯坦转了一圈以后回来了。

    七、医院护工的维特根斯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英国本土遭到德国人的轰炸。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已经是一个英国公民,他曾经的奥地利国家没了。他年龄大不适合再服军役,他跑到医院里面去做护士。这么一个大学者跑到护工队里面去做护工,英国人也被他惊到了。他配制了一种软膏,被病人交口称赞。他准备的手术器械从不出差错。他还能够对医生提出很多很高的要求。

    八、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

    一生的人间烟火经历里,晚年的维特根斯坦开始思考自己以前的哲学是不是太绝对,过于不接地气,他的思想开始转型,写下了和他早期思想完全不同的《哲学研究》,彻底推翻了自己早期对语言认识的纯粹化。文学有文学的语言,诗歌有诗歌的隐喻,科学有科学的逻辑,下里巴人有下里巴人的嬉笑怒骂,阳春白雪有阳春白雪的玩笑感慨……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不能脱离其背后的具体语境,脱离了语境,语言和它自带符号功能是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已经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以这样一种自己和自己作战的精神,再次让世人人惊叹。

    那个《聊斋》有歌言:“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是啊,谁解得开?鬼不曾害过人,人自己在瞎猜打击、要必须的非黑即白、固执己见、自我为中心,逃避责任。

    普通人,无法有维特根斯坦之天才,事事做到世人瞩目的巅峰,但可以有并且去做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到自己的巅峰。

    我喜欢刀郎的歌,也喜欢汪峰的歌,喜欢那英的歌,也喜欢高晓松曾经的歌。《存在》《雾里看花》《同桌的你》《2002年的第一场雪》……每一首听的都是自己心境的感觉,品的是一路走来生活的味道,如此喜欢就好,和其他无关。不过,真是不喜欢杨坤的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7.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pf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