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做了《稀缺》这本书的分享,简单的说就是因为注意力的稀缺,把人拖向了匮乏,拖向了忙碌。同事说,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意识的,所以讲的太虚,不够落地,我脸上也是写了好大一个囧字。这是我觉得很有价值的一个概念。在去年的8月份,我就听到了关于注意力这一概念,那时,还做了记录笔记“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注定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怎么可能最终变得富有。”订阅这么说,当时也似懂非懂,只是知道“注意力”是要珍惜保护的。现在才能较为深入地理解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实不是没意识到,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临近交考卷,交任务,假期快结束等时间节点上,才能较为深刻地感觉到时间的“稀缺”。时间的稀缺感也只是一时的,毕竟大家还年轻,每年都有许多假期,过了这一处,还有下一家。有大把光阴呢,又怎么会想想长期性的“稀缺”呢,反而是觉得长期来说“稀缺”不成立。
真正会感觉时间稀缺的,反倒是那些老年人。会感觉“健康稀缺”的,是病人。会感觉流量稀缺的,是某些企业。有人评点说,作为社交资源的稀缺,人力资源的稀缺来说明一个人的价值,这种“稀缺”,会更加的落地。如何理解呢?倘若一个人在他的朋友圈里,朋友们遇到问题就习惯性地找他帮忙,资金匮乏时想到他,工作遇到难题时想起他,寻医看病找到他。。。这可说明这样的人在自身交际圈中,是有足够的影响力的。若是平时少有人问津,很多时候在圈子里,谈论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无关痛痒,亦或嘻嘻哈哈,那说明其在圈内并不稀缺,可能轻易地被任何人给替代。(可能有人不同意,但智者见者,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相信,没有营养的谈话,是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可我还是认为,“稀缺”的人,时间,注意力是宝贵的)看似简单朴素,生活中大部分人也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稀缺”,夙兴夜寐,奔波劳碌着。
在其他事情上也同样如此,比如现在正是招聘旺季,公司在招聘新人时,其实并不单纯是面试者与应聘者之间的博弈,还包含公司与同行之间的人才博弈。同行若是给出了足够丰厚的待遇,发展机会,那么应聘者也就容易偏向同行那儿了。而公司提供某种待遇和发展机会,可以说是具备一定“稀缺”性,正是因为“稀缺”,才越发显示出价值。站在公司内部,一个人的薪酬是取决于自身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能让自己比其他人更加“稀缺”,也更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点评中说,如果能够把稀缺这一概念和一些具体的对象链接在一起,那听众会更好理解(我也是服了这点,分享也要考虑接受对象,是否对概念具备认知和感受的)。
当然了,如果事先有理解过“注意力”这一概念,那就比较好理解“稀缺”了。因为注意力是宝贵和有限的。即使长期的注意力是趋向“无限”,可毕竟注意力>时间>金钱,人们难以掌控时间,但是却能够掌控注意力,许多人开始重视自己的注意力了。
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意义,注意力是相对有限的,将有限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某几件事情上,在一定的时期,容易导致忽视其他重要的事情,可能会导致思维狭窄。另一种因为注意力这种资源的稀缺,这边用了,那边就没了。如果不够用,就可能会占用其他资源,导致带宽不足,进一步导致某种程度上的认知下降,且容易让人陷入匮乏这一恶性循环之中。
除了稀缺这一概念外,分享的结束前,还有关于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讨论。因为只有行动才可能带来某些改变。我们每周都有做分享,但是又有多少能够应用呢,并不是否定分享的价值,而是把这问题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并思考实践。当然,最后领导给的想法是,目前正是碎片化时代,我们所能够做到的,更为实际的是汲取分享中的个别有价值的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应用在生活当中。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听这种观点了。如果自己能够早认识到这一点,真的是能够少走许多弯路的。但是学习总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之前的教训,没有走过许多弯路,我相信现在也很难感知到这一观点的价值。
虽然比较囧,但是整个分享下来,自己还是蛮有收获的。这算是一次演讲,自身演讲不是那么好,经过这次,就会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同时也意识到演讲是和自己有关的,以后会留意相关的问题。
认知有限,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