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太子李弘薨逝,雍王李贤被立为新太子
【原文】
二年(乙亥、675)
春,正月,丙寅,以于阗国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毗沙都督。
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
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之众于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罗之南境,斩获甚众。仁轨引兵还,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三战皆捷,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上赦之,复新罗王法敏官爵。金仁问中道而还,改封临海郡公。
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蚕于邙山之阳,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
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
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上乃止。
天后多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使之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千余卷。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子翼之子也。
夏,四月,庚辰,以司农少卿韦弘机为司农卿。弘机兼知东都营田,受诏完葺宫苑。有宦者于苑中犯法,弘机杖之,然后奏闻。上以为能,赐绢数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初,左千牛将军长安赵瓌尚高祖女常乐公主,生女为周王显妃。公主颇为上所厚,天后恶之。
辛巳,妃坐废,幽闭于内侍省,食料给生者,防人候其突烟而已,数日烟不出,开视,死腐矣。瓌自定州刺史贬栝州刺史,令公主随之官,仍绝其朝谒。
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
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
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壬寅,车驾还洛阳宫。
五月,戊申,下诏:“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赦天下。
天后恶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
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于恭陵。
戊戌,以戴至德为右仆射,庚子,以刘仁轨为左仆射,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
刘仁轨、戴志德更日受牒诉,仁轨常以美言许之,至德必据理难诘,未尝与夺,实有冤结者,密为奏辨。由是时誉皆归仁轨。
或问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盗取之!”上闻,深重之。
有老妪欲诣仁轨陈牒,误诣至德,至德览之未终,妪曰:“本谓是解事仆射,乃不解事仆射邪!归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时人称其长者。
文瓘时兼大理卿,囚闻改官,皆恸哭。文瓘性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上甚委之。
【原文华译】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1 春,正月二十一日,在于阗国设置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任命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
2 辛末,吐蕃派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并请求与吐谷浑重修邻好;高宗不许。
3 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军于七重城,又派靺鞨军渡海攻略新罗南境,斩获甚众。刘仁轨引兵班师。
皇帝下诏,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驻新罗买肖城为基地,攻城略地,三战皆捷,新罗于是遣使入贡,并谢罪;高宗赦免他们,恢复新罗王金法敏官爵。
金仁问走到半途,将他召回,改封为临海郡公。
4 三月十三日,天后在邙山南麓祭祀先蚕(蚕神),百官及朝集使都出席陪祭。
5 高宗因为总是头晕目眩,非常痛苦,有意让天后摄知国政。
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说:“天子理外,皇后理内,这是天道。当年魏文帝下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这是为了杜绝祸乱的萌芽。陛下为什么要把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之于天后呢!”
中书侍郎、昌乐人李义琰说:“郝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应该听从。”高宗于是停止。
6 天后多引文学之士,包括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让他们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共一千多卷。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经常密令他们参与裁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称为北门学士。刘祎之,是刘子翼之子。
7 夏,四月六日,擢升司农少卿韦弘机为司农卿。韦弘机兼掌东都营田,受诏修葺宫苑。有宦官在苑中犯法,韦弘机杖打他,然后奏闻。高宗认为他很有能力,赏赐绸缎数十匹,说:“再有犯者,卿即刻杖打,不必上奏。”
8 当初,左千牛将军、长安人赵瑰娶高祖的女儿常乐公主为妻,生下女儿,嫁给周王李显为妃。公主颇为高宗所亲厚,天后厌恶她。
四月七日,王妃被控有罪,废黜,幽闭于内侍省,食物只给生的,又命令监守的人观察她的烟囱是否有烟,既而数日看不到炊烟,打开牢门探视,已经死亡很久,尸体都腐烂了。赵瑰从定州刺史贬为栝州刺史,令公主离开京师,跟随他到任,仍断绝他们,不许进京朝见。
9 太子李弘仁孝谦谨,高宗非常喜爱他;太子礼接士大夫,全国上下都归心于他。天后正雄心勃勃,太子奏请,数次忤逆她的旨意,由是失爱于天后。
义阳、宣城二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因为母亲得罪,幽禁于掖庭,超过三十岁了还没有嫁人。太子见了,惊愕恻隐,于是奏请送她们出嫁,高宗批准。天后怒,即日将公主配给正在值班的卫士权毅、王遂古。
四月二十五日,太子薨逝于合璧宫,时人认为是天后下毒杀了他。
四月二十八日,皇帝车驾回到洛阳宫。
五月五日,下诏:“朕正要禅位给皇太子,而太子一病不起,应该贯彻我之前的旨意,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
六月五日,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赦天下。
10 天后厌恶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司迎合天后旨意,奏其罪。秋,七月,李上金被控有罪,免官,放逐到澧州安置。
11 八月十九日,葬孝敬皇帝于恭陵。
12 八月二十七日,任命戴至德为右仆射;二十九日,任命刘仁轨为左仆射,两人都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
刘仁轨、戴至德隔日轮流接受诉状,刘仁轨常以美言许诺,戴至德必据理诘难,当面不做裁决,确实有冤情的,再秘密为他上奏申辩。由此舆论都赞誉刘仁轨。
有人问他缘故,戴至德说:“作威作福,是人主的权柄,人臣怎能盗取!”高宗听闻,对他深为器重。
有一个老妪想要找刘仁轨申诉,搞错了找到戴至德,戴至德诉状还没看完,老妪说:“本来以为是通人情的仆射,怎么是不通人情的仆射!把诉状还给我!”
戴至德笑着把诉状还给她。时人称他为长者。
张文瓘当时兼任大理卿,囚犯们听说他改任其他官职,都恸哭。张文瓘性格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正驳回,高宗对他非常信赖委任。
【学以致用】
这一段,思考几点:
01,思考李治想让武则天摄政的行为
他为什么会如此想呢?
他为什么就没想过让接班人出来练练手呢?
追本溯源,这里面的念头,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能想到的就是两个字:依赖
武则天从最开始的接触奏折,到提建议,到开始裁决,一步步扩大她在处理政务时的主体性的存在
而李治呢,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的习惯于武则天的参与,认可她的决定,到最后养成了依赖
这种依赖很麻烦
当你对部下产生某种依赖时,要小心,你可能已经被“废”了。
就像李治的这种情况。
在他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他能想到的就是把家业交给武则天来管理,而不是想着趁着这个时间,赶紧先把接班人锻炼起来。
02,伴君如伴虎,到底君是虎,还是君身边的人是虎?
同时,这两者哪个是真老虎,哪个又是纸老虎呢?
比如,李治与武则天,谁是真老虎,谁是纸老虎呢?
凡是跟李治亲近的人,不管是他的女儿、还是他的姑妈,武则天都要干预,甚至迫害...
“朕方欲禅位皇太子”
不知道这算不算太子死亡的理由之一?
个人认为是有可能的。
像这种提前禅让的意愿,以李治的性格,他肯定藏不住话的,也一定会回流到武则天的耳边,那么,她当然不会让其出现...
所以,这就有个现象
当皇帝完全掌控权力的时候,他是孤家寡人(信不过,不敢下放权力)
当皇帝不能完全掌控权力的时候,他身边人也会让他成为孤家寡人(孤立他,掌控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