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的陕北人是阿宝扯着喉咙喊歌的农民形象,也因为在西安待的时间短,并没有机会去识别陕北人的特征。
高中时候有个高高瘦瘦的同窗据说是陕西榆林的,关于他的记忆倒是清晰的,一米八的个头,皮肤白皙,脸庞方正,五官棱角分明。但是那会并没有发觉陕北人有特别之处,大概是疆城孕育了我们的个性多是豪爽。
我对语言并不敏感,因此,除了操着一口苏城口音的普通话,我是一个没有方言的人,所以我也并没有认真分析陕西各个地域的语言差异。
我恐怕还是喜欢喝茶的,而且一不小心会过了时间,似乎在沉默抿茶的期间就打发了焦躁,愈发让人平静地愿意更长久慵懒地斜依着。所以去了小七的茶室一不小心就是几个钟头。他是地道的陕北人,与我讲话的口吻确实不像九零后,也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成熟并不直接与年龄正相关,爱使者小性子的人即使是到了四五十岁也依旧顽劣。小七讲了一些关于工作中的事情,对于数字不感冒的我看着肯定两眼无神,讲起来陕北人,倒是激发了我的兴趣。也第一次知道了陕北巨大的产业链,我也准备着去考察一番,总要眼见为实 。
后几天张姐张罗着开始进军白酒业,我跟着去学习学习,进了门发现客厅的柜子摆设着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酒瓶,看到了对面的李总,觉得品味也恰当。李总穿着藏蓝色衬衫,灰色休闲裤,皮鞋的颜色倒是鲜艳的雾霾蓝。他开口欢迎了我们,讲话多半靠猜了,等到屋子里五六人轮番发言后,我才发现,原来陕北语言除了听不懂,鼻音也是比较重的,再回想起两次见到小七的情景,确实是符合的。
李总是在他的接待处设了家宴,也是很地道的陕北菜。不过比较喜欢的是油饼,与常规油饼不同,里面是实心充满小米的,吃起来软糯清甜。
席间觥筹交错,李总与身边的抖音达人不住劝吃,而对于此次来品鉴的小米酒虽是酒香,也是浅尝辄止。大约是人到中年都顾及起健康。
期间邱老讲了一个有趣的事,说是考察酒厂,若是炊烟袅袅那么便是真酒,若是没有,那很可能就是勾兑酒,也就是所谓的假酒。
晚上回到家我便翻出了陈年的QQ,找到了老同学,联系到了,两个孩子,也是生活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