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晓峰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火箭模型。作为一名曾经在央企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刘晓峰似乎对于这一段过往仍然感怀。而如今,他是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坐在有声Voice作者面前的。
“在企业,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限制的,不管是对于个人的升迁、命运的掌握等等,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创业可以更自由,也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去尝试很多事。”对于为什么选择创业这个话题,刘晓峰直言不讳地说到。
他表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生性不安、想法很多的人,并不满足于在央企中按部就班、在科研这条一眼就能看到底的路上走。经过了几年的酝酿和准备,2015年,刘晓峰正式离开央企,创立“事故问”,为车主提供法律服务。
事实上,在决定做交通事故理赔法务服务之前,刘晓峰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创业方向。
一开始,刘晓峰想的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第三方鉴定服务。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博士毕业后,刘晓峰曾在一家外企从事汽车碰撞分析研究,期间获得了交通事故司法鉴定人的资格。
后来他也偶尔协助司法部门进行交通事故技术鉴定,查勘事故现场、开展技术分析等。在此期间,他发现一些事故的技术鉴定报告存在较多错误。因此他觉得或许能在这个领域做更加专业的第三方鉴定服务。
然而,经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过后他们发现,这个市场比较小众,再加上中国的司法制度等因素,整个市场的前景并不明朗。
因此,他们决定再次选择方向。由于自己在法律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研究,刘晓峰又将目光转向了为车主提供法律服务。2015年10月份,团队正式组建并开始在法律服务方面探路。
“我们当时设想的商业模式是采取会员制的方式,用户每年向我们缴纳数百元的会员费,在这一年中,我们就为用户免费提供车辆事故方面的法律咨询等服务。但是试验过后,我们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伪需求。”刘晓峰感叹到。
“事故没有发生前,车主不会意识到他会需要这样的服务,往往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才会想起并需要。”
为此,刘晓峰将重点转向了交通事故后的理赔法务服务。而在做这块业务的过程中,刘晓峰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痛点:那就是事故发生后,从立案到最终理赔这段历程当中时间周期很长,而在这段空档期,受害者的医疗费用、维修费用等等没有人垫付,对于许多用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针对这一痛点,“事故问”又逐步推出金融服务。在满足风控条件下,为尚未得到理赔款的用户预先垫付费用,等到案子结束,理赔费用下来之后再从中抽取一定的佣金。
到目前为止,法律以及金融已经成为事故问两大核心业务。刘晓峰表示,除上海外,公司业务已在连云港、徐州这两个城市开展,与400多家线下渠道建立了合作关系,总服务案例近600个,客单价5000元左右,毛利50%~60%。
事实上,交通事故理赔法务服务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市场,通常都是一些律所或者律师在做,还有一些专门这做一块的“黄牛”。“黄牛”一般针对人伤理赔这类赔付周期长、金额大的案件,他们向被保险人一次性支付一笔资金,获得该案件的代理权,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高额赔偿金。这种做法损害了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双方的利益。
在刘晓峰看来,交通事故理赔这个市场现阶段仍然比较混乱,基本都是散兵游勇的状态。
“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家非常好的品牌,让人们遇到类似麻烦就会一下子想到的品牌。我们要把事故问做成一个品牌,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为了保证用户体验,近期“事故问”还上线了自己的SaaS系统,用户通过事故问的公众号就可实现线上法务咨询,案件管理,案件实时进度查询等功能。
对于刘晓峰来说,企业发展务实最重要。
“我们对每一个加入我们团队的人都会强调,我们要务实,不做一些虚头巴脑的事,另外一个就是团队要坦诚布公,有什么事都摊到桌面上来讲,不要搞什么内斗。”或许是科研出身,刘晓峰身上仍然有着科研工作者的朴实气质。
“我们也不追什么风口,就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儿做好。”他补充到。
与人们普遍印象中略显刻板的科研人员不一样的是,刘晓峰又非常懂得变通,如果一条路走不通,他会迅速调整方向。从事故问的整个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他总结自己适合创业的特征有几点,一是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二是坚持但不偏执、懂得变通,三是善于捕捉市场需求,“面向B端用户的理赔相关服务,是我们近期发掘的另一个需求点。”刘晓峰说。
“创业一定要懂得变通。不能蒙头走,也不能钻牛角尖。”这大概是他创业以来得出的最深的感悟。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未来交通事故越来越少,这是否意味着你们这样一个商业模式价值会越来越小?”
“交通事故保险理赔只是我们的一个切入点,国内保险市场规模达3万亿,而且在不断增长,里边会产生大量的机会;另外,企业法律服务、企业金融服务、汽车后市场领域,都是我们的延伸方向,我们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梓牧 编辑:羊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