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古代贤能很多,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得上“圣人”,“圣人”至少要做到三个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那这2.5个圣人分别是谁呢?
除了伟大的孔子和王阳明,还有曾国藩。
这几天,我打开《曾国藩家书》,开始阅读这本种草已久的书籍,希望对生活寻到点启发。
全书共有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养生等多个篇目,涵盖了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各方各面的心得体会以及他对家人弟弟们的建议。
我今天先从治学篇的《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这一则读起。
全文从“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的发问说起,讨论每天该如何用功。
一、要专心,功课不贪多。
曾国藩提到一句话特别好:“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如果一下子就定下太多功课目标,自然无法做到专心。他觉得《史记》很值得看,就一股脑把它看完,中途不会再看别的书。这样学习的效果肯定比起东看一点西望一下来得好。
学诗也是,他专心学好一种诗的体式再学下一种,读完一家的诗集再读下一家,绝不东翻西阅。在他看来,深入地学好一个方向,效果会好很多,而且把某一类学好了,其他类的很多学问也就很明朗了,所谓“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这里顺便一提,他读书的方法是这样的:
“先须过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叶,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通读一遍,选篇熟读。
二、有恒心,每天坚持完成规定动作。
曾国藩说自己每天坚持做好三件事情,分别是“楷书写日记”、“读史十页”和“记茶余偶谈一则”,这三件事他自打开始做起就没有一天间断过。
他如此位高权重,其实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和学习的东西都很多,但这些无论如何都不影响他做好这三件事情,可见真正要坚持做的事情是不容得有借口和理由的。
说戒水烟,就真的戒了;说每日做此三事,就终身坚持,即便出门在外舟车劳累,也从不落下。
今天听到一句歌词这样唱,“向往很多,却总在错过”。
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喜欢斗志昂扬立目标、行动上却懒惰拖沓,因此很多学习提升的机会就此错过。平时“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看似很好学,却一点恒心都没有。
三、读书三要义。
曾国藩总结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有志向。读书的目的为了什么?可能当下很多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读小说为了消遣,有的读成功学为了指导实践升官发财,有的读书纯粹为了应付考试,有的读书为了获得真知,不同的出发点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收获,长久也深刻影响了一个人的眼界和层次。
于我,我读书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优秀前辈的思想积淀,深化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让自己明事理,会分析,懂判断,简而言之就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2)有见识。爱因斯坦说过,知道得越多,不知道得反而更多,这句话跟《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不谋而合。曾国藩所说的“有识则知学问无尽”强调的便是这点,读书能让人有见识,有见识越会让人主动去探索,去读书。反而无知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知道的已经够多不用再去学习,活在自我的思想桎梏中。
(3)有恒心。这个是我本身薄弱的环节,必须再强调一次,不做则已,要做就持之以恒做下去,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要专心,有恒心,立志高,有见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