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的题目是“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在本章的“在行动中产生波动影响”小节中,第二段“感激之道”,引发我深度思考。这段仍然在提及“波动影响”。波动影响能够对亲密关系建立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生命如何给别人带来好处。书中说真正有影响力的讯息是“我把你的一部分放在我的心里,它们改变了我,丰富了我,我会把这些传递给其他人。”
亚隆说他和孩子们外出吃饭时,总是由他买单。孩子们感谢他的时候,他总是说:“谢谢你们的爷爷本亚隆吧,我继承了他的慷慨,他那时候总是替我买单。”
写到这里,我觉得要再对孩子好点儿,因为这就是波动影响,我越对他好,我在他心里位置越重要,对他的影响也越大。
这节里面提到一个活动:“充满感激的拜访”,是欧文亚隆从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的工作坊了解到的。
“想一个仍然在世,你非常感谢却从未向他/她表达过的人。花十分钟写一份感谢信。然后在这里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分享感谢信。最后一步,记得不久去拜访那个人,带上感谢信,大声读给他/她。”
我想外国人真的很有礼貌爱写信,什么“道歉信”“感谢信”,正式、庄重、有仪式感。我立刻给我的团体小组发了一条消息,宣布周三的时候我们将一起进行这个活动。
我也开始思考我想感谢的人。伴侣孩子朋友?父母老师同学?我发现自己常常感谢他们,死后似乎没有遗漏。我都怀疑自己的感谢是不是都泛滥了。送女儿上校车回来,我突然想到我没有拉着姑姑的手表达对她的感谢,几乎没有。这个发现让我诧异惊讶,也有点失落而不敢相信。因为她是我最重要的人。我想太好了,也不晚,可以写起来。可突然想到题目是“一个仍然在世的人”,不禁更加地遗憾。姑姑离开人世已经5年半,我总是用钱来表达我爱她,可几乎从没当面谢谢她。这是一个遗憾。
我一下子又想起婆婆。婆婆和我一起住了16年,我们表面和睦,但我真正从心里感谢她是今年。
婆婆在我们家,我买菜做饭洗衣洗碗打扫卫生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她虽然做的不完美,可是她很愿意为我们分担这些责任。好像比我还要拥有这些责任。
孩子的起居饮食,她全部操办。在她今年和我同住的三个月,我不用急着在4:30赶回来接女儿,可以晚上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她会给孩子们做好晚餐,监督他们写作业睡觉;我也不用早起准备早餐,她也会早起做早餐,送孩子上学。除我自己之外,家人的衣服婆婆也会帮助洗掉,收好;还有扫地抹灰,厨房的锅碗瓢盆的清洗,她全都帮助做好。
我在减重期间,不能吃炒菜,她就把青菜全都用水煮起来,连鸡肉这些菜都蒸起来,为了能让我吃。
我真的很感谢她给我带来这么轻松自在的日子。让我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帮我分担家务,让我有时间喘息。
她老人家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出生的,所以叫丽华,已经70多岁。可是却还没有享受什么。
前几天和先生聊天,他说到自己的父亲。让我觉得欣慰和释然的是,他认为自己的父亲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和我们住在一起的10多年。因为我们的孩子给他带来快乐。”我不确定是不是这样,但我愿意相信。好像这样的解释能让所有人感受到那份“波动影响”,生命的喜悦。
我想,波动影响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如果我对婆婆说了这些感谢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减轻她因为年纪增长而带来的对死亡的焦虑。
我可以试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