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droid开发中,我们在描述View的宽、高时通常使用dp,但是设计在UI中进行标注时,却使用的是px。所以很多时候就导致UI和实际效果不一致。史记开发中,给设计和开发人员带来了很多困扰。
- dp是什么?
- 那么Android为什么要引入dp,直接用px不可以吗?
- dp和px又是什么关系?实际开发中该怎么转换?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Android上一些基本概念:
- 英寸:指实际物理计量单位,手机对角线的大小。一般描述,手机的大小都是用的英寸,比如:红米4x就刚好是5英寸
- 分辨率:屏幕上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像素个数,相同大小的手机,分辨率越高,屏幕的清晰度也越高。
- 像素密度:每英寸的像素点个数,同样的,像素密度越高,手机的清晰度也越高。像素密度=√{(长度像素数2+宽度像素数2)}/ 屏幕尺寸。
-
dp是什么?
dp是Android中的计量单位,主要是是用来标注控件的宽、高。它是一种基于像素密度的抽象单位,在每英寸160点的显示器上1dp=1px。
-
Android为什么要引入dp,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px?
由于,不同的手机使用的屏幕像素密度(每英寸屏幕上拥有的像素点)不一致,如果都使用px进行计量,就会导致同一个控件在不同的手机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极大。
可以看到,如果不用dp进行转换,同样一个布局,在不同的手机上差异巨大,甚至有可能导致布局错乱,这样对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极差。而使用dp就基本不会出现这 种情况,因为Android系统已经帮我们进行了适配。
-
dp和px的关系,以及实际开发中该怎么转换?
先看一个公式:<code>px=dp * (dpi/160)</code>,这里的dpi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像素密度,至于为什么是除以160,可以查看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 px=dp*(dpi/160),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每英寸160个像素点的时候1dp=1px了。在实际开发中我们不需要这么计算,因为<code>(dpi/160)</code>这一步Android系统已经帮我们计算好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对px和dp进行转换:
/**
* dp转换px
*/
private fun dp2px(context: Context, dpValue: Float): Float {
return context.resources.displayMetrics.density * dpValue
}
/**
* px转换dp
*/
private fun px2dp(context: Context, pxValue: Float): Float {
return pxValue / context.resources.displayMetrics.density
}
-
补充:
像素密度和屏幕的关系:
QVGA(240*320) density=120 WQVGA(240*400) density=120 HVGA(320*480) density=160 WVGA(480*800) density=240 WXGA(1280*720) density=320 WUXGA(1920*1200)density=480 QXGA(2018*1536) density=640
不同像素密度对应的drawable文件夹
drawable-ldpi: 屏幕密度为120的手机设备 drawable-mdpi: 屏幕密度为160的手机设备 drawable-hdpi: 屏幕密度为240的手机设备 drawable-xhdpi: 屏幕密度为320的手机设备 drawable-xxhdpi:屏幕密度为480的手机设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