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纪年法小考

纪年法小考

作者: 惠在远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2:06 被阅读0次

    最近翻阅资治通鉴。对于祖宗的历史,很久没有兴趣详细看了,觉得中国两千多年一直行着秦汉制,即中央集权制,循环往复,变化的无非是朝代与皇帝而已,于制度上基本无实质进步。所以,只要基本码清朝代顺序、著名皇帝和大的历史事件即可,无必要细读。细读而得的东西无非是一些故事,与大的历史发展并无影响,还要费很多时间去记,不值。这次看资治通鉴,也就是想浏览一下,看看它的叙史特点,选择性的看看有关历史阶段。没想到一开篇却被书中的纪年法给困住了,于是去查,倒颇长知识,遂记几笔。

    中国古代重要史书有两部,《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传记为主线而展开相关历史与事件的记录,这种写法,不需要列出连续的时间轴,对远古不甚清楚的历史就可简化或不予录入,忽略那个时间段。而《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即以时间为轴线展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录,先按朝代顺序,每个朝代再分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下再顺序描述人物与事件。对于缺少考证的远古历史,列出详细的时间表就比较困难,所以我推测,司马光为了资料的可考性,同时也比较认可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吧,《资治通鉴》开篇并没有真正从中国历史的起点写起,而是由东周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开始,撇去了之前的历史。这样铺垫一下战国风云,得以尽快进入资料较多且继承秦政并开启后世千年制度的大汉王朝。大概为了回避当世矛盾吧,《资治通鉴》收笔于五代十国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撇掉了他所在的北宋时期。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以周威烈王开始的周纪本的周纪一里,第一个时间段就是“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在周纪二里,第一个时间段是“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每一个纪本里开篇都以这种形式呈现时间轴线,阅之一头雾水,只觉得无比深奥。一通查询后才知,这是中国古代的木星纪年法,或者说太岁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几种,大多与帝王有关,十足体现泱泱皇权大国形象。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赵惠文王是东周战国的赵国国君。王公,且无年号,多半用于记录大一统的汉以前的多国时期。

    年号纪年法。汉以后,大一统中国形成,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比如,宋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开首便写,"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时期庆历年第四年。问题是,并不是每个皇帝到死就一个年号,武则天老公唐高宗时,在位30多年,用了14个年号,到晚年几乎每2年就换一个,如此纪年实在凌乱。

    与皇权关系不大,比较独立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据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至今仍是农历里的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每60年便重复纪年,从历史长河看也容易混乱,于是常会与年号纪年兼用,比如“乾隆丁亥冬”,“顺治二年乙酉四月”等表达,最终又扯上了皇权。

    还有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例如,子鼠、丑牛、寅虎。这个现在比较通行,不再赘述。

    最后要特别讲讲与天文有关的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战国时期曾用过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等。

    因为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与日常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12辰也对应12地支,相当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太岁又叫岁阴,就必然还有岁阳了。为了让太岁纪年法能和干支纪年一样阴阳相配,所以西汉人又创造出了十个岁阳名称,和十天干一一对应,分别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列的时间轴,“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就是指戊子年和壬戌年。“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为癸亥年和庚戍年,余类推。

    由于木星一个星次11.8年只是略等于12年,许多年后误差累积就比较大,所以岁星和太岁纪年法在西汉时就基本被淘汰了。但是,宋代的司马光还用它在书中纪年,所以有人说太岁纪年法或木星纪年法,绝对是文人们喜欢用来装逼的利器,似乎也有些道理,换言之,司马光也在装逼。

    了解了古代的纪年法后,觉得最大的短板就是,都是一种相对纪年,缺少连续的时间轴概念。当朝当代的人,或其后60年以内的人,尚能搞清前后时间关系,再远,就得查帝王年谱顺序及执政年数,做算术题,才能理清时间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庆历四年为宋仁宗时期,其执政42年,共有9个年号,庆历是第六个年号,时间为1041-1048年,四年就是1044年。想那古人,没有直观的完整的时间轴概念,没有我们现在的朝代、皇帝与公元的参证关系,靠史书一朝一朝、一帝一帝地累加才能搞清准确时间关系,真是憋屈。不过相信也没人去这么做,大概知道个相对前后的关系就行了。倒是我们现代人,因为用了公元纪年法,有了一个时间长轴的概念,才会去为古人困惑吧,比如我。

    相对于中国,世界其他国家的纪年方法倒都是以某一时间为起点的绝对纪年。举几个主要例子:

    古代希腊曾使用希腊纪年,以公元前5598年为纪元,它来自所谓的世界创始的神话。

    古罗马兴起之后,占有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通行罗马纪年,以创建罗马城的公元前753年为纪元。

    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区创立了伊斯兰教。后来建立起阿拉伯大帝国。他们采用的伊斯兰纪年,就以穆罕默德被敌迫害不得不出走麦地那(史称伟大的迁徙)的公元622年为纪元。

    现在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原称基督纪年。基督教兴起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之后,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罗马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狄奥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元。据他推算耶稣在当时的罗马532年前诞生,因此下一年就定为基督诞生后533年,那一年就是公元1年。

    绝对纪年法的好处就是一把尺子量历史。全世界通行一个或换算至一个主要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后,后人了解前人的社会发展、主要事件、主要人物,都有一个清晰的时间概念,可以对历史同期各国的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也便于今人安排当前和未来的计划,各国可以在一个时间坐标下统筹相互之间的联系。

    所以,今天,各国即使还保留着自己的纪年法,但在世界范围内都必定遵循公元纪年法。

    了解了我们的古代纪年法,也是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读古人写的史书,必须懂得这些纪年法,包括貌似深奥的木星纪年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年法小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go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