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绝对是长草的强力化肥。
前几天刷微博看见一个自己挺有好感的男作家晒了几张用kindle阅读的照片,机身泛着柔和的光,旁边搁着钢笔,衬着原木书桌,处处透露着文化人的气息。心里那个很早前就埋下然后被拔掉的草又疯长了。
那时候上初二,自诩文学爱好者,不想学习,就看闲书写东西。听说了电纸书这种电子产品,就像音乐迷听说了MP3这种东西一样,惊为天“物”。心里的“要要要”一声比一声强烈。那时候“汉王电纸书”比较有名,网上也是好评如潮。我常常在周末拉着我妈逛新华书店,故意在汉王专柜那里逗留。我妈抬眼看了四位数的价格,拽着我走开了。回家后我觉得从我爸那下手,毕竟买点学习机的时候他挺大方。我先是吧啦吧啦说了一堆读书的好处,我爸嗯嗯啊啊地点头。然后介绍了电纸书这种产品,细致程度堪比导购。我爸说,这玩意是不错。我喜上眉梢,觉得有戏。结果我妈吹了一晚枕边风,第二天我爸一个“但是……”终结了我的物欲。我没敢反驳,毕竟经济基础决定本人地位啊。
我一度觉得年轻的时候,穷是一种限制。
人家说啊,哪有什么选择强迫症,就是穷而已。因为穷,小时候吃肯德基是一种奖励,听说别人家一周吃一次就很羡慕;长大点,外贸市场买了仿名牌,看到自己衣服上的Adidas标志不是比别人多一笔就是比别人少一划;出去念书,买个面包也要挑便宜的;想办健身卡,一看费用,默默下楼跑步。被安利了一套法国护肤品,狠下心也舍不得买。
我想要变得漂亮又有内涵,我想要追求品质生活。可这无疑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经济尚未完全独立,家境平平的学生,我时常有那种一眼看到就很想很想要,再看价格,欲望被冷水浇灭,不死心的轻烟组成一个大大的“穷”字。次数多了,我学会了给自己的物质欲套上项圈。
现在上了大学,手头有了点钱,拼拼凑凑也能买个电纸书了。我把这次的购买行为定义成投资,想着到手后畅游知识的海洋,从此成为饱读诗书之人。于是乐颠颠地上网做kindle的功课。
长期混迹知乎的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单反穷三代,kindle富一生”。关于kindle的提问,例如“买了kindle你后悔吗?”“使用kindle是怎样一种体验?”高票赞同的回答,多是认为很值得买“后悔了,后悔没早点买。”同时也强调了,种种好处是基于你爱阅读,它只是个工具,重点是要阅读。细细看了,也有的答主表示,kindle性价比不高,买回来没看几次就束之高阁了。有的人使用了一段时间kindle,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纸质书:电纸书无法取代纸质书具有的沉浸式阅读。读书讲究读一不二,读一本书就要从一而终,忌讳读一小半又去读另一本。
我又纠结了。我想到了从小到大那些被我闲置的东西。
小学的时候买过一盒拼图,成品图是漂亮的纽约城市夜景,一下把我这乡下孩子吸引住了。买回来,兴致勃勃拼了一个小时——好像哪里错了——重来重来——又一个小时——唉?刚才好像是对的——又一个小时,不拼了!于是,那个拼图就装在盒子里,被用来展示封面上的图案。
初中,好记星学习机特别火,我爸妈在购物频道的广告诱惑下,也给我买了一个,买回来上网下载了几节课资源,好像也就那样。后来发现这玩意儿还有游戏功能,学习机就被当成了游戏机。
高中,看到一个文科状元说《全球通史》好,我就上网搜,发现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都很高。我浏览了这套书的目录,觉得自己看完后就能博古通今。果断买了这套将近六十块的书。抚摸着洁白光滑的封面,打开第一章,觉得有点枯燥。准备历史课上看。结果,高中结束了一本也没看完。
刚上大一,觉得玩体育的姑娘特别帅,于是买了哑铃,还在网上搜集了健身视频,每天早上做操。坚持了两周,来了大姨妈,终于有借口偷懒了,大姨妈走了,哎呦,刚失了元气,再调养调养……这么一调养,又到了大姨妈造访的时候了。
以前不懂为什么化妆品做的那么小,熟悉了女人喜新厌旧的习性后,觉得那太明智了。
我们一边哭穷,觉得购买力受限制,一边又不知道怎么处理那些越积越多的闲置物品。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费行为。
有一个词近些年慢慢流行起来,叫“极简主义”。我学到的,它的部分理念是“你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和你拥有多少物品并没有太大关系。”“'随着你从生活中拿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保留的越来越少,你越能清楚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穷”也蕴含了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是的,我决定好好整理一下自己那些闲置的书,处理完了,再考虑买不买电纸书阅读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