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刷了一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依旧觉得很有意思,其中的笑点和哭点与我出奇一致,因此我完全能理解为何这部看似平常的青春电影又是那么不平常。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不需要大明星,大场面,要的是观众的一种代入感,一种观众与电影的共鸣。反观前些天我看的另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就显得有些俗套,你们不觉得和05年的《如果,爱》极其相似吗?
男主永远是一副穷酸样,北漂就得住地下室。女主永远先舍“身”为爱,然后为物质继续舍“身”。
男女主还没在一起时各种暖,在一起后就成了长不大的孩子,非要等女主离开后才肯发愤图强。
所有的创业者最后都功成名就,再过十年相聚首,才发现当年离开的才是真爱。
……
如果这样的桥段简单的拼凑就能成为一部好的电影,那么可以预见性的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永远都有穷酸样的青春,永远都有走不到一起的恋人,永远都有功成名就后的再遇,然后抱在一起互诉衷肠,感慨岁月无情。
但我想说,这不是我的青春。
如果青春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宁可不要。
当然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可以怀念的人,也没经历北漂的苦,实在是共鸣不能。
电影最后,男女主你哭我哭,男主你想过你老婆孩子吗?糊弄谁呢?
要想观众飙泪,缺少依旧是打动人的核心的东西。
真正的分手,不是毒入骨髓的渴望和缠绵,也不是哭笑打闹的怀念和遗憾,而是安静的离开,在忙碌和沉默中藏起心事。
所有被辜负的感情,只有经过时间的咀嚼,才能感叹它的美好。
十年可以摧毁所有生活的秩序和你的记忆;十年足以让一座城池脱胎换骨,人心又岂会比城池更牢固?
在电影里,只需镜头切换,字幕出现一行小字——十年后。然后一切都有了结局,而现在的人生,十年八载其中哪一秒不需要生生地捱,时间真可怕。
无病呻吟的青春实在乏味。哪怕电影最后男女主重逢,只有相视一笑,互道再见,也比两人哭成一团强。
一切尽在不言中,让观者自己体会。
《我与地坛》里有一段:“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都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也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成了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和寂寞,是一片成熟的希望和绝望。”
我觉得这才是结局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