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画钱
自江城首次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以来,冬子的名气是如日中天。人们见到冬子,总是把他和很多人民币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去银行办点事,涉及到签字画押,框台里的工作人员也会恭维几句,这签名值不少钱呢。有回出门,在门口地摊上擦皮鞋,连擦鞋的大妈都认出冬子,十分惊讶万般崇拜说,"你就是那个画张画,值一百七十万的大老板。"冬子是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大妈说,"我每晩上守着江城电视台,看了新闻报才睡得着,天天报都在说你是个大财主。"
本来擦一双皮鞋五元,冬子给了十元等找补。大妈慢腾腾找零,嘴里不停的说,"你的钱怎么用的完呀,每天画一张,值几十万。睡觉都会舍不得的,多浪费呀。"
冬子不好意思收找补了,赶紧走人。起身走出了几十米,几个擦皮鞋的大妈还在讨论这有钱人都吃什么山珍海味呢。
贫穷把人的想象都限制在吃穿二字上了。
冬子出名了,走到哪都是话题,都离不开一个字,钱。
娟娟建议冬子趁火打铁,出版一本个人作品集。还拿王小二作比,说是当初出道的时候,就出版了一本烫金字的书法集,在江边望江台搞限量发行,组织一批人去排队造声势,神秘而夸张。大凡成功人士,没有几本拿得出手的书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人。
【文化世相】王小二别传(17)画钱冬子去找张彬,希望他写篇前言,美言几句。张彬毕竟是江城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况且他的同学在全国美协都是有份量的人。于是冬子包了红包,里面放了两千元。又带两瓶好酒去看了张彬。
现在的画家张口闭口都是钱,确实,寒窗临池几十年,画卖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作为文化人的评论家就不好说钱了,同样是寒窗苦读几十年,坐穿了多少冷板凳。文化给评论家留下的除了知识分子的骨气,还有社会价值的认同。但是在当下,画家又不能说自己的好,自个儿是天才罢,万里挑一罢,博古通今罢,都得让别人去说。于是,画家忍痛拿出自已卖画中的一点小钱给评论家写文章,大部分评论家收了钱都碍口,文字就失去了骨架,只好把一层又一层的彩虹住画家身上贴。贴来粘去,这让有钱的画家又从心里冒出几分鄙视。
那些个只会写表扬文章的人,让人怎么看都是活脱脱的破落文人的穷酸样。
张彬和冬子也是老朋友了,知道冬子从一个卖面洗碗的小工,为了写字画画闻鸡起舞,夜半临帖。毎一个成功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大笔一挥,从古至今,洋洋洒洒几千言。至于对冬子艺术成就的评价,不懂没关系,只要把笔墨当随时代做根基,在当代艺术的笼罩下,什么技巧,什么传统,统统一锅蒸熟。反正经过七十年焚书坑儒后的所有人,没有人懂。今天,凡是个书画家,要的就是观念。一读到让自己云里雾里半天读不懂的词语时,马上生出敬畏。所以,今天很多著名的美术评论家,总是会写一些乱七八糟让人读不懂的文章。
现在出书,特别是书画,是出版社重要的敛财方式。毎出一本画册,没有十万八万不行。为了冬子的画册能够尽快出版,娟娟又设计了一出饭局,以冬子的生日为名,盛情邀请了几个有钱的老板吃饭,希望他们慷慨解囊。这也是女人的天性,一旦爱上,或者爱还存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当然,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爱情,也是有方向的。娟娟有自己的算盘,冬子的书一出版,成本价八十,定价三百八十八元。娟娟通过耿书记的关系,宣传与出版社的领导在几家书店召开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市里从宣传费中拿出十万元订购了几百本分发各单位。这边厢,娟娟又通过美术协会和本地教育机构的人际,又卖出去了上千册。
大凡成功的活着的书画家,从来离不开得力的后台。比如当下"大师级"的画家范曾,宣传有电视台的弟子朱军,运作有京城大哥大荣宝斋。据说范大师每年上税都是一亿多。所以说呀,艺术在我们这儿是扭曲的,扭曲为一种社会人际关系。即使是过去的一些大师,也是巴结上大官富商而成为大师。包括我们今天推崇的徐悲鸿、齐白石都是拜官舔菊的顶级高手。
娟娟真是天生的生意人,她深刻知晓中国艺术的秘密。冬子好,王小二好,你能否成为美术大师,跟是否你是天才一点关系没有。唯一有关系的是你有多少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即使是一本书,里里外外,娟娟也能赚个盆满钵满。就连张彬,为冬子画册写了前言,想免费多要几本都没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