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老先生的国史大纲为繁体字,我从网上找到了第四编简体字翻译,如下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
一、魏晋南北朝之长期分裂
秦、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而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
自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下至魏元帝咸熙二年,凡四十六年而魏亡。
此下十六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中国又归统一。
然吴亡后十年,武帝卒,不二年晋室即乱。吴亡后三十一年,为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曜陷洛阳,帝被虏。又五年,愍帝建兴四年,刘曜陷长安,帝出降。自此西晋覆灭,中国分南、北部。
东晋南渡,自元帝至恭帝凡一百零三年。宋五十九年,齐二十三年。粱五十五年,陈三十一年,共二百七十一年为南朝。
北方五胡竞扰,起晋惠帝永兴元年,(刘渊僭号)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沮渠牧犍为魏所灭,即魏拓跋焘太延五年。)共一百三十六年,此后北方复归统一。
元魏凡一百五十七年,而北方归其统一者先后仅九十四年,又分东、西魏。东魏十五年,西魏二十二年。继东魏者曰北齐,二十八年,继西魏者曰北周,二十四年,为北朝。
此长时期之分裂,前后凡三百九十二年。三百九十二年中,统一政府之存在,严格言之,不到十五年。放宽言之,亦只有三十余年,不到全时期十分之一。
将本期历史与前期(秦汉)相较,前期以中央统一为常态,以分崩割据为变态;本期则以中央统一为变态,而以分崩割据为常态。
本段最后一句实为对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发展的总结,分崩割据不断,大大小小的起义,争斗无数,人口锐减,民生调敞。
二、旧政权之没落
这时期的中国,何以要走上分崩割据的衰运?这可以两面分说:
一是旧的统一政权必然将趋于毁灭,二是新的统一政权不能创建稳固。
这也是这段时间割据争斗不断的直接原因
一个政权的生命,必须依赖于某一种理论之支撑。此种理论同时即应是正义。正义授与政权以光明,而后此政权可以绵延不倒。否则此政权将为一种黑暗的势力,黑暗根本无可存在,必趋消失。
东汉王室逐步脱离民众,走上黑暗的路,此有两因:一则王室传绪既久,一姓万世的观念使其与民众隔离。一则内朝、外朝的分别,使其与士大夫(民众之上层)隔离。因此外戚、宦官得以寄生在王室之内边而促其腐化。旧的统治权必然灭亡,已在前几讲说过。
旧统治权因其脱离民众而覆灭,新统治权却又不能依民众势力而产生。
秦、汉间的社会,距古代封建社会不远,各方面尚保留有团结的力量。(所谓“山东豪杰”羣起亡秦,此辈豪杰,一面代表的是贵族封建之遗骸,另一面代表的即是社会之组织力。)
王莽末年之乱,除却光武一宗及隗嚣、公孙述等带有古贵族(即豪杰)之气味外,其余如绿林、铜马、赤眉之类,全是饥民的集团。
沿积到三、四百年以上的统一政府,统治着许大的广土众民的国家,散漫的农民(农民因生活关系,不能不散漫。)在饥饿在线临时结合起来,其力量不够得推翻他。
秦、汉以来的统一政府,日趋庞大,其事可举当时地方行政单位(郡县)及户口数论之。秦时全国分四十余郡。西汉平帝时,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零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东汉顺帝时,凡郡国百有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
且以中国疆域之展布,纵使大饥荒,亦必夹有丰收的地带,要一般农民一致奋起,事亦不易。于是无可团结的社会,乃借助于“宗教”与“迷信”。农民结合于宗教与迷信的传播之下,而一致奋起,成为东汉末年之黄巾。
黄巾蔓延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置二十六方,大方万除人,小方六、七千。
然而迷信成分太多,宗教质地太差,容易发动(数年内即传播成熟。),不容易成功。
东汉王室并没有为黄巾所倾覆。
东方的黄巾,乃至西方的边兵,(董卓一系的凉州兵。)均已逐次削平。若使当时的士族(河北有袁绍、公孙瓒、刘虞、四川有刘焉,荆州有刘表、淮南有袁术等。)有意翊戴王室,(其时外戚、宦官均已扑灭,献帝亦未有失德。)未尝不可将已倒的统一政府复兴。然而他们的意兴,并不在此。
东汉在汉和帝亲政后政治国运达到顶峰,然而此后深埳外戚及宦官为争权夺利无休止的争斗,国力日益衰退,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到东汉末年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权利斗争达到高潮。在此期间宦官与外戚和朝臣斗争不断,其中最著名的两次争斗均以宦官大获全胜而告终,史称两次党锢之祸,其间诸杀朝臣重多,且牵连甚广,以致朝政混乱,内部权利制约失衡。宦官掌政,一手遮天,大搞卖官鬻爵,循私枉法。汉灵帝更是昏庸无能,放任宦官干政毁政,胡作非为,而自己却纵情享乐,荒废朝政。广大老百姓刚长期受到昏官贪官欺凌,用现在的俗语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民怨积聚,民心思变。黄巾起义正是在此环境中爆发。
在中国凡事喜欢讲天时地利人和,从黄巾起义的爆发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官宦腐败,长年战争,民不聊生。且正值全国大旱,农牧业遭到重创,广大农民走投无路。山东巨鹿人张 角趁此机会,以自身的医术结合奇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利用宗教信仰笼络人心,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号,宣扬相互救助,打击腐败官宦仕族。各地群众自然纷纷响应。随着信众的日益增多,张角创立太平道,各地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黄巾起义势如破竹,震动朝野,汉灵帝感到危机重重,采纳意见,解除党锢,逐步启用皇甫嵩、曹操、董卓等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军官组织军队围剿起义军,黄巾起义被镇压平定。但为了平息叛乱,汉灵帝采取重置州牧政策,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各个州牧均拥有独立军队,制定独立政治体制,助长地方军拥兵自重,形成军阀混战局面,各地之间相互攻击,相互吞并,甚至中央政府在地方割据势力中毫无影响,东汉皇朝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三月灵帝死,九月董卓掌权,废少帝立献帝,派使者吊祭陈蕃、窦武等人。董卓掌权后,大肆淫乱后宫,施行暴政,弄得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诸侯纷纷讨伐,直到王允利用貂蝉和吕布以美人计和反间计才将其杀死。事隔整整22年,东汉朝廷才算正式为陈窦等人平反。[39]
汉末割据的枭雄,实际上即是东汉末年之名士。尤著者如袁绍、公孙瓒、刘表诸人。
董卓发迹于陕西,黄巾起义爆发后 ,曾被处置的董卓被赦免重用,但董卓生性残暴,利欲熏心,一切只为自己利益为重,只为等待时机篡夺皇权。汉灵帝驾崩后,宫廷权利之争再起,宦官与士官斗争百日化,宦官预谋杀死何进,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并要求董卓进京支援。宦官们先发制人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史称十常侍之乱。董卓乘机率领嫡系部队进京,毒死何太后,拥立傀儡皇帝汉献帝,独揽大权。
大权独揽的董卓不改残暴不仁,骄奢淫逸的本性,残酷镇压朝中不顺从的势力,任人唯亲,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放任自己的士卒在洛阳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声讨董卓暴行,各地州牧势力联合,组成关东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声讨董卓。但关东军内部亦非铁板一块,各怀鬼胎,不少势力出工不出力,唯有孙坚及曹操,但终因势力单薄,无法与董卓大军长期对抗,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孙坚及曹操也各回其位,全力发展自身势力,为今后三分天下打下伏笔。
董卓的残酷暴行在朝内引发诸多不满,不少仁人志士刺杀董卓失败成为英雄,司徒王允挺身而出,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义子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最终说服吕布刺杀董卓成功,引发万民欢呼庆祝。
袁绍丧母,归葬汝南,会者三万人。其盛况不下陈寔。又母丧礼毕,追感幼弧,又行父丧。其去官而归,车徒甚盛。许劭为郡功曹,绍入郡界,曰:“吾岂可使许子将见。”谢车徒,以单车归家。公孙瓒与刘备同受学于卢植,为郡吏,太守刘君坐事徙日南,瓒身送之,自祭父墓,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送守日南,恐不得归,便当长辞。”刘表,“八及”之一,在荆州,尤为一时名士所归趋。
国家本是精神的产物,把握到时代力量的名士大族,他们不忠心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试问统一国家何从成立?
当时士族不肯同心协力建设一个统一国家,此亦可分两面说:一则他们已有一个离心的力量,容许他们各自分裂。二则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更健全、更伟大的观念或理想,可以把他们的离心力团结起来。
离心力的成长,大体为两汉地方政权所演变。
董卓死后,各个割据势力相互缠斗,均想吞并对方,以求统一中国, 方势力离心离德,均未有击败其他分裂势力的实力及统一的思维。随着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孙策遭刺杀传位于孙权,孙权在江东经营有方。刘备居于新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出山,逐步站稳脚跟。至此三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从董卓死后到赤壁之战各方势力演变图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国史大纲第四编读书笔记 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