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准备好设定截止日期来帮助自己克服拖延症了吗?他们为自己设定了有效的截止日期吗?这些自我设定的截止日期真的有助于提高其表现吗?
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将学生分为两组。在第一组中,学生们要为三项学习任务自己设定截止日期;另一组则由老师来设定,并在学期内平均分配。之后追踪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需要校订他人作业的学生也进行了这一实验。同样,一些学生自己选择截止日期,而另一些学生由他人设定截止日期。
主要研究结果
1. 不出所料的是,很多学生决定在学期的最后一周提交全部三份任务作业,其中27%的学生选择在学期末最后一天提交。
2. 自己设定截止日期的学生比由老师设定截止日期的学生得分要低。
3. 截止日期由学生或老师设定,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在第三项也是最后一项作业上,两组之间的差异几乎为10%。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在学期末上交全部三份作业,通常就没剩太多时间来完成最后一项作业了。
4. 尽管最终会导致整体成绩较差,学生还是更倾向于选择自己设定截止日期。
5. 与自己设定截止日期的学生相比,由他人设定的学生在任务上花了更多时间。
相关研究
拖延困扰着许多学生。之前的研究发现,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拖延者,其中50%的学生经常拖延,已经严重到成为了问题。学生可能会拖延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往往不善于预测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并且通常会低估它。这就是所谓的“计划谬误”。
也有研究不仅关注拖延的代价,还关注与之相关的行为和思维过程。这包括自卑、非理性信念、对失败的高度恐惧、抑郁、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花太多时间幻想成功。此外,研究发现,拖延症患者压力更大、更有可能在临近截止日期时生病,成绩往往也会更差。
这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迄今为止关于拖延症研究的重要的综述之一。研究人员在那篇综述中指出,设定周期较短的、定期的截止日期会有所帮助,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注意到,一件事情距发生时间越久,对人们决策的影响就越小”。
从研究结果来看,貌似拖延症非常普遍。
如果由着孩子设定最后期限,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最后一天(或一周)。但是,由于最后期限的到来,积压太多的任务要么仓促完成,要么无法完成。
研究发现,他人设定截止日期效果好于自行设定截止日期。周期较短、定期的截止日期会有所帮助。
谁都知道拖延不好,但是如何克服大家普遍的拖延行为呢?
巧设deadline
既然他人设定截止日期效果好于自行设定截止日期。那就不妨每次领到任务时,和老师确认截止时间。他人设定效果好,背后的原因一个是在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对方具有奖惩权力更明显);另外一个是内心具有责任感,也就是答应了就要兑现的心态。这是从孩子角度讨论如何克服自己的拖延,自知者明,知晓自己爱拖延,不妨主动寻求他人的约束和监督,给自己一些压力。
从家长或者老师的角度,给孩子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注意别光布置任务却没有具体截止时间。而且,周期短、确切的截止时间更有帮助。比方说,当日事当日毕。作业的布置一般是当天完成,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截止时间。如果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必须分解目标,尽量具体到每天的完成量。比方说,一个暑假完成高中英语词汇的背诵,那就需要细化到每天的完成量。在睡前监督检查是否完成。每天多项任务要完成又可以让孩子学会列清单,进行一场清单革命。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旦给孩子设定任务和截止日期,需要父母监督到位,尤其是在孩子没有养成习惯之初,起始阶段最好是天天监督,需要父母特别上心。孩子习惯慢慢养成之后,可以采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假如计划内的事情没有完成怎么办?比方说,每天背诵30个单词,某一天没有完成任务。首先是和孩子沟通,分析一下原因,下次如何戒免;其次鼓励孩子继续执行计划,此时切记不要施压太大。比方说,必须将积压几天的量一起完成,如果任务太重,反而容易出现畏惧心理,最终因为难以完成,计划容易不了了之。因为有畏难情绪,今后也容易做事拖延。不妨可以既往不咎,只要能完成当天的任务即可。这样,反而能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正如我书中说的,真正的坚持不是每天都干,而是即使被打断从来不放弃。
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是,孩子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时不时赞许肯定孩子,促使好的行为习惯固化。孩子没有做到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扣帽子贴标签。比方批评孩子做事虎头蛇尾,将来一事无成。与其否定贬低孩子,不如鼓励孩子继续下去。反而促使孩子做事有毅力、能坚持。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