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中国男人最讨厌和最喜欢的两顶帽子了!这两顶小小的帽子关乎着男人内外的面子和尊严,也逐渐由过去的实质性物品开始虚化成一种概念,或成或败,一切皆是人们的原始欲望使然。
前些年,娱乐圈内某男星被戴了绿帽子,骤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坊间路边社,皆是八卦连连,或批判,或同情,不绝于耳。某些吃瓜看客更是以此为乐,唾沫横飞,言之凿凿。娱乐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娱乐娱乐,且愚且乐,且作谈资,一笑而过。
绿帽子使用手册:
颜色:绿色
材质:或丝绸或粗布(具体情况视给你戴绿帽子的人的家庭情况而定)。
适应人群:夫妻关系不和谐;家暴;夫妻长期分居等等。
用法用量:外戴。成人:一次一顶,可多戴;小儿:少用即可(听说00后都有怀孕生子的了,唉,情何以堪啊)。
有效期:隐秘保存,顶多一辈子。赶上你是名人,再加上亲朋好友都比较关心你的话,可持久享有(历史上众人皆知的莫过于武大郎兄弟了)。
据说,曾经有一对夫妻幸福恩爱地生活,妻子在家做家庭主妇,丈夫在外打工挣钱,聚少离多。后来忍受不了寂寞的风韵犹存的妻子就和隔壁卖布的老王勾搭成奸了。为了方便幽会,卖布的老王给男主人做了一顶绿色的帽子,每当男主人出远门时,妻子就会给他戴上绿帽子,然后说一些嘘寒问暖的话。隔壁老王一看见男主人带上绿帽子,就屁颠屁颠地跑来跟情人幽会了。
绿帽子对男人来说无异于心理和精神的双重惩罚,中国古人对于犯人的严刑峻法除了让你饱受身体上的苦痛,更会想法设法地摧残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上的打击往往更令人难以承受。比如在施刑的同时会割掉你的头发,让你生不如死(在古代,中国人很注重孝道,如汉代的察举制,举孝廉。《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以这是一种很重的惩罚,意在精神施压,毁其尊严。例如,曹操行军,践踏秧苗,割发代首。再如,以讹传讹的说法“正月剃头,剃头死舅舅”,在满清入驻关内时,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剃发易服”的民族政策。汉族重视人伦、德治,正月是祭祖,告慰祖先在天之灵的时候,且正月为一年之始,正月不剃头就表示这一年也不剃头了,是意“思旧”,以讹传讹为“死舅”(当舅舅的躺着也中枪啊),客观上表现了大汉族人民对异族统治的反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绿色”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有了贬义色彩,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生活。在唐宋时期,视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唐代官吏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闻见录》);“巾帽用青,屠沽何异”(《梦溪笔谈》);唐代李白曾在《古风》中说道:“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可见碧青绿色是低贱之人所穿戴的。
自元代开始,碧青绿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元典章》。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正式下召,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不允许在街道中间行走,只许在道路两边靠边走(“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至于明朝,绿帽子正式成为男子的妻子“偷汉子”的通称,经久不衰。
人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的,正是内心深处本能的欲望促使着人不断地奋斗着。然而,当有时迫于无奈,无法实现自身的欲望,向生活妥协的时候,只是暂时压抑着内心本能的需求,并没有彻底地消解。而当无奈感消失,原始欲望也在蠢蠢欲动,生出种种不满,继而执着、傲慢、偏激、无法挽回。
曾经听过一首歌《寂寞才说爱》,人的情感很复杂也很微妙,看似不可能,却正在上演着,是真情,还是只为一时之欢愉。
我们的期望值每每高于我们所得到的,那是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庸,渴望超越。又或许我们所得到的就是我们能力所及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了,我们当然能得到更好的,不过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血汗,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所得,名副其实。
中国古代以儒法治国,北宋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儒家更是提倡“学而优则仕”,反过来出仕也证明了你的品学兼优,更何况这是寒门子弟“鲤鱼跃龙门”的一大步,成为特权阶级的象征。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上千年,无数人削尖了脑袋拼命往里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而这种思想的极端体现就是追求乌纱帽了,从古至今,轮番上演。
乌纱帽使用说明书:
颜色:黑
材质:纱
适用人群:普通百姓,后为做官的人
特点: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有时还可以弄来钱;如果有的话,请好好珍惜,没有的话,莫强求。
其实,乌纱帽原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便帽,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后来,南朝刘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这个在《西游记》中唐僧他妈抛绣球砸他爹时有记载: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尽管以后官帽有所变化,但终不改其名,以“乌纱帽”来代称。由此看来,朱元璋对两种帽子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啊!
有时候人的一切欲望都源于对求不得的执念,或许它曾经很美好,但流光易逝,物是人非,曾经也就只是曾经了,历经痛苦,方能忘却痛苦,有过执着,放下执着,且把酒言欢笑对红尘老。
相信生命,相信未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