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5岁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时间管理”的书没什么用,要做的事情多,可用的时间少。
实际上时间根本无法被管理,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
好产品不需要推销,需要推销的不是好产品。
思路足够清晰,写文章时就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能说出观众的心声就能获得掌声。
解决问题要追根溯源。
不是管理时间,是管理自己。
第0章 所有人的困境
李笑来作为老师,耐心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也带给了他很多思考。
学生有许多问题,有部分原因是懒惰(确又没那么懒惰),还有原因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思考方法。
“没有时间”的恐惧支使着人们作出矛盾的选择(背作文书却不愿意学怎么自己写)。
第1章 心智的力量
认知的层次决定了大家看事物的角度,得到的结论及作出的选择。所以每个人走的路都不同。
1.a 了解心智的力量
每个人对潜在价值的评估方式不同,因此作出的举动也不同。(学or不学)
学习的东西获取现在没用,但是将来的某个时候可能就会派上用处。
【感悟】
学东西都要好好学,学好了,成为你的一部分了,将来某个时刻可能会派上用处。没有白学的东西。
1.b 心智力量的差异
如果觉得上司做的不好,那么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呢?【把问题想明白,而不是让问题成为借口】
猎头找你可能是因为你是二流人才【你的价值不由他人来定】
你不喜欢做这件事(或者说没有兴趣),是因为你做不好吗?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做好这件事对你是否有更深刻的意义呢?如果有,请更努力的去尝试一下好吗。
【兴趣到底由何而来】是因为做好了,所以才有兴趣。
成功最重要的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策略和坚持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多数人的成功不是因为技巧,而是因为用功,技巧只是他们用功之后获得的心得而已。(或者说是他们自己发掘的乐趣)】
与其不停的寻找方法,不如先做起来。省的虚度更多的光阴。
请及时反思,是懒还是没有意义?
第2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用思想(找寻积极的意义)控制大脑,作出正确的决定。
2.a 起点
我们的认知可能背离现实,因此请保持自省机制。
2.b 控制自己的大脑
【你可以控制大脑,来控制行为,即有意识的去做更多的事】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2.c 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积极信念,转移注意力】控制自己痛苦,总有比你更痛苦的人存在。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记笔记,防止犯相同的错误(错题本);面临尴尬事,弱化自己的痛苦情绪。
2.d 延迟满足感
【耐心】控制欲望:接受欲望,控制欲望。(写清单)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欲望。
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一个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个能力,也因此使得他们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意味“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的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第3章 如何与时间作朋友
3.a 精确感知时间
做每日的“事件+时间记录”(even 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时间本身。
好处:【战胜焦虑,进行更好的计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容易追根溯源,加强对时间的感知。
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不是管理时间,是管理自己。
3.b 最好的工具——纸笔
懒惰人皆有之,用纸笔克服。
用纸笔reset自己,提醒自己一些道理。(道理+时间)【是啊,我不也经常是这样吗】
3.d 制作时间预算
给任务排优先级完成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3.e 审计时间预算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记录、观察、回顾、思考,你就明白,有些事情不必再记录了——例如那些固定支出之中的大部分。
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时做两件事儿。
同时做两件事儿的诀窍在于, 1) 其中一件事儿最好是机械的,少点技术含量的; 2) 另外
一件事儿不是特别需要大量脑力支持的;3) 两件事儿都应该是确实有效用因而值得时间投
资的。
3.g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一)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坚持很重要,但如果目标不可行(或者在人类有限的寿命内不可行),坚持到底也不会成功。(比如炼制长生不老药)
衡量目标是否可行的标准:
1)是否有人已经做到?
2)做到的人花了多少时间,我预计花多少时间?
3)我和做到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
4)这区别中是否有不可超越的部分?
5)我的优势是什么?
6)是否能够通过我的优势弥补劣势?
行动前,请反复思考这两个问题:
1)目标是否是现在可行的?
2)我制定的计划是否合理?
至少思考三遍,再开始行动。这样可以大幅减少浪费的时间。
(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的能力需要通过练习积累,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能完成的情况下,去计划一整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一辈子的事情都是痴心妄想【这不就是之前找我的豆瓣boy吗】
先从一星期开始计划,完成之后再去试着计划一个月,一年。
(三)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很多时候其实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在于:
1)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比如,你要锻炼身体。
2)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所以呢,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每天做点什么开始,然后通过实践获取经验,去制定计划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
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要等待时机,不能上头】
第四章 开拓自己的心智
4.a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通
过“观察”。
阅读就是一种观察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这三个方法。
4.b 摆脱经验的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后牢记这世界确实的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并持续学习科学的内容。【知识的选择】
4.c 关于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得看得懂学习材料】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知识多了,就要知道怎么检索】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输入-消化-输出】
一般人掌握“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写作方法是极为有用的。【少说废话,切入重点】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甚至可能出现倒退的情况。
第五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
5.a 人人都能成功——鬼才相信
“资源稀缺”(Scarcity)是事实,请平静的接受。【事实上也没有其他办法,你的认知并不会改变现实】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5.c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个案分析
“成功学”的书籍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书籍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书中总是可以做到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案例”。【试图通过几个人个人的例子说明道理】
“案例分析方法”(case study method)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
爱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但是,这个“案例”无法证明,我们每个人只要跟爱迪生一样“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可以获得与他一样的成就。——明显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作用。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你得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能别人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差异和局限】
5.d 强调努力是可笑的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多少显的有些可笑——好像我们可以不用努力、不用奋斗似的;好像我们不愿努力、不愿奋斗似的。
实际上努力这件事我们没得选,我们必须努力。不管别人鼓不鼓励,我们都要努力。
即便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都需要努力和奋斗。应了那句话——“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1] )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但努力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