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本解读|《老山界》:困境中迸发的生命诗情

文本解读|《老山界》:困境中迸发的生命诗情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4-08-08 23:39 被阅读0次

    语文建设杂志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周立新

    编辑说:《老山界》是革命文学经典名篇。周立新对这篇课文的叙事特点和重点段落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过程的观察与思考,赞美了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更在历史困境中传达出一种别样的生命诗情,在集体叙事中保留了个体的珍贵记忆。请看——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老山界》是一篇具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多从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聚焦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困难,感受他们乐观、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笔者深入研读文本,认为这篇课文不仅表达了作者陆定一对长征过程的回忆与思考、观察与感悟,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更呈现出历史困境中的生命诗情,带给读者审美的哲思,让文本拥有了超越时空的感人力量。

    真实的困境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其实不是单独的一座山,而是五岭之首越城岭的主脉。1934年冬,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老山界》记叙了一天左右的时间内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涉及的事情不少,遇到的困难也多,但作者借助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在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中,把红军翻山的经过和困境写得曲折且生动。

    课文开篇写“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一上来就点明困难之大。“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这些语句表面写队伍行动迟缓,其实侧面表现了翻越老山界之难。文中还有直接交代山路陡峭的句子,如“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这个峭壁是雷公岩。作者在后文还有补充,“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进一步表明雷公岩的陡峭与险要。

    不仅山路难走,战士们吃饭、休息的环境也很恶劣。“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夜里山上宿营,“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这些记叙无不表现出现实的困难。拥挤的队伍、迟缓的行动,还有随行的伤员、病员和马匹……作者冷峻、客观地写出了红军翻山时的真实状况,令读者感到这的确是一支“笨重的队伍”。

    除了以上困难,作者还用简单的笔墨点出了红军当时面临的困难局势——“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些语句隐含了前有伏兵、后有追击的现实。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关头,不去抗日却围追红军的行为。

    诗意的体检

    《老山界》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翻越大山的艰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对真实的记忆进行筛选与重构,详写与瑶民交谈、山中夜宿等事件,对翻越雷公岩等的艰辛,则惜墨如金,几句带过。这种详略的翻转,传达出红军战士“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使读者感受到一股豪迈的生命诗情。

    课文详细记叙了“我们”与一户瑶民交谈的情形。一开始,这家人面对红军是害怕的,男主人躲了起来,女主人则面带惊惶。但红军平易近人、关心百姓的作风让瑶民放下戒备、打开心扉,煮粥和送米的互动更是进一步拉近了军民关系,也让红军的政策深入民心。这既让翻越老山界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过程,也暗示了我军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老山界》中尤其令人难忘的,是红军战士夜间举着火把登山的景象。作者这样描述: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这一画面形象展现出战士们夜间行军的恢宏气势,也体现了山路的陡峭险峻。危险的山路上,战士们的火把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奇观”,触发了作者充满诗意的审美性生命体验。这一“奇观”不仅指作者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指长征这一军事奇迹,它由每一个具有革命乐观主义品格和大无畏精神的红军战士共同造就。他们在爬山过程中苦中作乐,相互调侃:“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战士们面对困境时相互鼓励、团结一心的昂扬风貌。

    因为乐观与无畏,原本恶劣的环境在“我”眼中充满了诗意,这份诗意在对山中夜宿的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山上很冷,“我”半夜醒来,再难入眠,却看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面对刺骨的寒气,“我”没有一丝畏惧与抱怨,而是打开感官,感受到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聆听到自然之音。下山时,“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这句环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翻过大山后心中的愉悦。晶莹、纯净、清澈的泉水,是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具象表现。

    长征的纪念碑

    《老山界》后半部分,“我”跟随部队登上山顶,激动不已,想着“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除了因为胜利登上山顶而感到自豪、喜悦,更因为“我”意识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战士们坚强的革命意志,能够克服“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

    在老山界立纪念碑是作者个人的想法,不过这次成功的翻山行动,的确成为长征的第一座里程碑。课文结尾写道:“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段话清晰地说明了翻越老山界对于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诚然,对于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们而言,翻越老山界不是最大的困难,但这次经历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凝聚了人心、坚定了意志。

    虽然作者没有在老山界立碑,但他用笔为这次行动立了一座文字之碑。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到,1936年8月,中央以毛泽东和杨尚昆的名义,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征稿通知,请他们“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目的是为红军扩大国际影响,同时作募捐宣传,募集抗日经费。从事宣传工作的陆定一积极响应,《老山界》便是他投稿的作品之一。在叙事对象的选择上,《老山界》以小见大,用翻越老山界这一事件表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坚定信念以及昂扬乐观的状态,作为集体记忆文本,贴合此次征稿的主旨。与此同时,作者在宏大的集体叙事中保留了个体的珍贵记忆,借助个体感知触摸历史,视角独特而思考深入。文中对于举着火把上山、山中夜宿等片段的记叙,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不仅记录了长征大军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心理感受,更展现了革命战士群体的伟大力量,生动塑造了历史事件中“人”的形象,在历史困境中迸发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生命诗情。

    作为革命文学的经典名篇,《老山界》在中华民族的红色记忆中留下了闪亮的一笔。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独特的叙事方式,让他们感受峥嵘岁月中的生命诗情,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7月31日文章《困境中迸发的生命诗情——〈老山界〉细读》;作者: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中学/周立新;图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图虫创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本解读|《老山界》:困境中迸发的生命诗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phkjtx.html